Skip to content

艋舺大拜拜2022|全方位指南!從祭典看懂在地生活文化

文/島內散步

你參加過艋舺大拜拜嗎?每年農曆十月尾聲,炮聲在萬華街頭響起,彷彿暗示著「艋舺大拜拜」又來了!「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俗稱艋舺大拜拜,是萬華地區一年一度總動員的日子,如同萬華人第二個過年。究竟「靈安尊王」是何方神聖?與地方上的人們有何關聯?島內散步帶大家抽絲剝繭,看見生活中的文化痕跡。

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大拜拜?

相傳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原是福建泉州惠安人的守護神,隨惠安人來到萬華,對於驅趕瘟疫靈驗,曾助萬華居民度過鼠疫、瘟疫等多場重大災困,漸漸成為萬華人的共同信仰,甚至在2003年的SARS疫情、近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也仍是居民重要的心靈支柱。

每年靈安尊王聖誕前夕,會在農曆十月二十、廿一兩日進行暗訪,廿二日則為正日遶境。走遍整個萬華地區,掃除陰陽兩界妖魔鬼怪,確保地方安寧,2010年被登錄為台北市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至今仍是台北市內最重大的迎神賽會之一。

靈安尊王的神轎,身旁的神將氣派地一字排開。

島內散步長期關心文化資產議題,從2014年至今每年都舉行祭典導覽,為了讓大家以不同面向了解艋舺大拜拜,今(2022)年特地準備「主題講座、祭典導覽、攝影工作坊、兒童活動」等多元視角,帶大家看見在地民俗與生活文化的關聯。

在艋舺大拜拜之前,由民俗學者張靖委老師以「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大拜拜?」講座揭開祭典的來龍去脈,帶領大家一窺青山王信仰全貌,遶境隊伍排列、裝備和各自代表意義,建立大家對於艋舺大拜拜的基本認知。

一年一度艋舺大拜拜,萬華一帶人山人海。

「暗訪」是司法神夜間巡視轄區,暗查民間隱情的宗教儀式。在青山王遶境之前,會先進行兩夜的「暗訪」,島內散步邀請到研究家將文化第一人的呂江銘老師、對民俗文化解說相當親民的尹德根老師,帶大家兵分二路穿梭祭典現場。祭典行進中會進行哪些特殊儀式?隊伍有哪些陣容?又各自隱藏什麼巧思與意義?搭配耳機內即時的說明,深入淺出的導覽解惑,讓祭典不只看熱鬧也看門道,近距離感受人神同歡的魅力。

搭配祭典現場的導覽說明,「搖滾區」直擊祭典動態。

從祭典走近在地,艋舺第五代帶你看懂在地生態

每年青山王祭前後總會出現一「特殊現象」:PTT萬華版或網路上,開始會相繼出現「艋舺大拜拜三天準備逃離萬華」的言論。艋舺大拜拜是台北市定民俗文化資產,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聽起來應是地方上的驕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其實與城市的變遷、居民的「先來後到」、對在地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大有關聯。為了突破「你認為的重要不一定是他人的重要」的溝通壁壘,島內散步今年特地邀請萬華在地團隊「沐育文化」的導覽員、同時也是艋舺第五代居民Kevin,來跟大家聊聊,早先萬華在地居民是如何參與祭典?而現今艋舺大拜拜又遇到什麼課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樣一場祭典?

(左)謝范將軍「勾間搭背」是「艋舺義安社」的獨門招牌動作。/(右)艋舺地五代居民Kevin

要辦好一場熱鬧的祭典,除了廟方、祭典委員會、在地頭人、北管軒社與神轎團等有志之士外,更需在地店家及信眾的支持才得以完成。早期祭典是地方大事,總是動員全聚落的人一起出錢出力,大家都是籌辦的一份子,自然就不會有「擾民」的問題。此外,大拜拜更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陣頭隊伍有大量訂製餐食、衣帽毛巾、涼水點心的需求,居民拜拜需要鮮花素果、金香炮竹、糕餅三牲等供品。一場祭典,牽動地方產業一整年的蓬勃。

(左)民眾準備供品為靈安尊王祝壽/(右)在地百年香舖老明玉

(左)信眾結緣福食/(右)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艋舺大拜拜才看得到的艋舺青山宮八將團。

每回祭典,在地的宮廟、店家會設立「紅壇」,如同神明的臨時行館;一般民家則在門前設香案,迎接尊王的到來。有信眾會在神轎後隨香,也有人會準備鹹光餅等結緣福食,招待來自各地的客人,將神明的福氣傳遞下去;更有人會將福食發放給無家者,或聘雇他們擔任臨時旗工,這些物資、工資也能幫助弱勢者得到溫飽,進而達到社會救濟,一場祭典,也展現人情味與共好精神。

(左)在地居民擺設香案,迎接靈安尊王/(右)在地紅壇

然而進入都市化社會,擁有多元價值觀地方新居民遷入萬華,對於隔天要上班上課、對在地文化缺乏理解與認同,對大拜拜的印象徒留炮聲連綿整夜、沿途滿地垃圾,就容易出現衝突。

為了順應時代變遷,祭典其實也做了不少調整。近年在廟方與在地各方努力協調下,除了縮短暗訪與遶境的時間、減少鞭炮施放,還可看見志工在尾陣撿拾垃圾維持整潔等積極作為。

隨著陣頭清掃鞭炮的志工

避而不敢談的角頭文化

說到萬華,難免想到角頭,或許基於媒體及電影植入人心的鮮明色彩、神秘隱晦的地下生態,讓人們習於閉口不談。然而,迎一場大熱鬧,其實也和角頭的生態息息相關。今年我們邀請長期研究萬華角頭文化的鍾秀雋老師,揭開角頭的神秘面紗。

「角頭」原為地理空間的概念,原本是地方聚落、祭祀組織單位,後衍伸為江湖兄弟的代稱。本省掛的江湖大哥帶有強烈的地緣性,財源來自地盤內特種行業與市場夜市。據傳,這些大哥的樣貌並非全然地逞凶鬥狠,反倒為人親和,因遊走黑白兩道,在地方人際關係良好,是能調解問題的中間者,也非同影演繹只是暴力冷血。

而艋舺角頭的興盛與沒落,與台北都市開發由西向東轉移、街區沒落的大環境息息相關。隨著近三十年來多數角頭無法從地盤獲得經濟來源,逐漸轉型經商、土地開發、工程營造、人力仲介,獲利範圍不限傳統地盤,但生活聯誼的範圍仍存在地盤內。廟會則是展現財力、社交實力的舞台,現今其實仍可在紅壇、陣頭看到他們的影子。

祭典現場也要遵守拍攝禮儀?工作坊教學暗訪實戰

高大帥氣的神將、熱鬧歡騰的藝陣,總是吸引人的目光。然而,常有攝影師為了追求畫面,忽略禮儀闖陣,站在廟門或天公爐前、或過分貼近陣頭人員,甚至指使擺拍影響行進動線。民俗文化不只熱鬧,更具神聖性,有許多應當遵守的禁忌與禮儀,不應該仗恃著「記錄文化」的侵擾在地,身為參與祭典的一份子,我們該如何避免「失禮」又能兼顧拍好照?

今年有幸邀請到長期經營「跟著邱小傑看廟會」版主,也是IPA國際攝影大賽人文類獎項常勝軍的邱小傑老師,不藏私分享廟會基礎攝影,帶大家一起體驗拍廟會的樂趣。

拍好作品的第一步,從當一位「不侵擾在地的攝影人」開始做起。想要拍下打動人心的畫面,比起計較光圈與快門,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拍攝主題,事前做好功課、當下細細觀察,才能找到感動的瞬間。

邱小傑老師首先藉由作品範例解說,從基本拍攝技巧的應用,到解說人文廟會的拍攝技巧,和大家分享如何拍出有情境、充滿故事的好照片。工作坊結束後,接續帶大家走進祭典現場實戰演練,透過導覽機介紹陣頭的典故,引導學員運用所學,拍出動感一瞬間。會後也成立群組,進行的作品成果的交流,學員們十分熱絡。

如何在歡騰的看熱鬧場合拍出好照片?工作坊教學完,現場直接實戰演練。

文化教育,從下一代扎根

最特別的是,今年島內散步特別規劃了「兒童體驗活動」,帶小朋友認識青山王的故事,讓民俗文化從小扎根。在都市化的現代,保存傳統文化不容易,每一種文化,都是在地生活長期累積的結晶,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磨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慢慢找到順應時代的平衡點,唯有先踏出一步了解文化、了解彼此的立場,才有對話的空間。島內散步期待透過導覽,促成更多對文化價值的理解與溝通。艋舺大拜拜,我們農曆十月見!


*本文歡迎轉載,還請註明原文標題及出處為島內散步,並來訊告知*

2022 艋舺大拜拜 活動一覽
【講座+實戰】跟著邱小傑拍廟會
【講座】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大拜拜?
【講座】你所不知道的角頭故事
【祭典現場】2022 艋舺大拜拜:走近祭典與在地
【祭典現場】2022 艋舺大拜拜:暗訪導覽


跟著「民俗突擊隊」親臨民俗現場

島內散步經典大人氣遊程《民俗現場》系列,每年依各月份祭典活動推出一系列講座、導覽等遊程活動,在「民俗現場突擊隊」的帶領下,與旅人前進民俗現場,一起抓住瞬間,感受當下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