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城南開箱|「賣書像佈道」用舊書開啟跨世代交流 — 松林書局

文/島內散步

「賣舊書就是這樣子,就像是新興宗教,要慢慢佈道、慢慢解說,讓客人自己去摸、去看(舊書),在實作中體會文化的深厚。」松林書局第三代老闆蔡彤明認為,在網路電商、數位內容崛起,實體書店式微的當代,像松林書局這樣的舊書店,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開張一甲子的舊書店  跨時代知識交流的場域

蔡彤明的父親蔡鏡輝與爺爺蔡木林,於1945年成立松林書局,一開始在牯嶺街、北門、衡陽路、襄陽路等人潮聚集之處擺攤賣舊書,「牯嶺街為什麼會起來(發展成舊書街)?因為大家看到我阿公擺攤好像不錯,都來擺攤。」蔡彤明笑稱,雖然是無心插柳,不過爺爺早就在做社區營造,但與由上而下的政策不同,這是一群有共同的想法的人,由下而上凝聚的集體行動,「這就叫『結市』(台語)」。

「50年代是出版業、書店業最輝煌的時期。」蔡彤明表示,歷經風雨無阻的擺攤歲月及開店搬遷等歷程,松林書局於1964年正式落腳在現址牯嶺街17號,轉眼就過了一甲子。

「牯嶺街都是舊書,跟地緣有關。這邊過往都是日本的官舍,我爺爺剛好認識帝國大學的教授,他把兩櫃的藏書讓給我們。」蔡彤明解釋,戰後日本菁英學者離開台灣,留下大量帶不走的珍貴典籍,「日文、漢學是最基本的,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各個領域的專業書籍都有。」

這些日本人留來下的書,成為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知識份子的重要資源,「當時松林書局與這條舊書街(牯嶺街),反而比重慶南路上的新書店還更能吸引學者來訪。傅斯年校長就是松林的常客,方東美教授則把德文版的康德、黑格爾買走了。」

「來松林的讀者跟客戶,都是比松林厲害的人。松林之所以是松林,不在於藏書多厲害,這裡是一個交流的場域。」蔡彤明認為這是松林書局最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這邊臨近建中,現在還在學、畢業十幾年的校友都是松林的客人。」在這裡,老闆與客人、客人和客人之間因為書籍開啟的對話,都是一場場精采的「開講」。

回歸本質  保留時間在這間書店留下的痕跡

事實上,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松林書局,蔡彤明這幾年做了許多努力,而光是要讓人「走進來」就相當不容易。父親蔡鏡輝愛書惜書,好一段時間整間書店被書本堆滿走道、難以通行,「老闆都被書趕到外面餐風露宿。」

由於自己也實在捨不得丟書,因此蔡彤明租下了附近的倉庫,先存放一部分的書。松林書局於2020年重新整修,透過持續的整理,如今的松林書局有寬敞的走道空間、結構更穩固的書架,連坐著電動輪椅的長者都能輕鬆進出。

蔡彤明也曾思考過把松林書局改造成咖啡廳等,因應時代潮流的新做法,但當他去了一趟日本神保町舊書街後,便打消了這樣的念頭。「書店就是書店,書店不需要附加其他…搞的跟網美店一樣讓人拍照打卡,誰會來買書?那沒有意義,不是松林存在的價值。」

「把書堆好堆滿是舊書店的特色!這家書店有他的歷史意義在,我不想要在我手上不見。」蔡彤明決定回歸本質與初心,保留松林書局的原貌,而時間在這間書店、在舊書上留下的痕跡,才是松林書局應該被人所認識的樣貌。


松林書局

▹ 地址:中正區牯嶺街17號
▹ 營業時間:週一~週五 12:00-18:00、週六~週日 13:30-18:00

關聯文章:
城南開箱|因疫情而生的日常咖啡 — 填平咖啡
城南開箱|想開一間可愛又溫柔的店 — 陳男製菓工作室
城南開箱|可以做一輩子的店 — EBISU
城南開箱| 數十年如一日,為顧客的重要時刻「出花」— 美蒂花苑

關聯行程:
受保護的內容: 文化指南|嘉義木都.檜木滿載的林業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