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活動回顧】尋找台北的文青搖籃

想到「⽂青」,你的腦海中浮現哪些特徵 ── ⿊框眼鏡、喜歡看藝術電影,常出沒在獨立書店……?

臺北華⼭⽂創園區⼀帶,是今⽇所謂的「⽂青集散地」之⼀。這⼀帶早在⼀百年前,就是臺北⽂藝青年們活躍出沒、聚集的地⽅。

這個過去被稱為「城東區」的地帶,如今是政府機關、⾼級飯店和⼈群聚集的華⼭⼤草原。⽇治時期則是時常舉辦美術展覽的會場,匯集了許多知識分⼦、舉辦各類型的藝⽂活動,也激盪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台灣⽂化與思想。

國立臺灣⽂學館藉由⽂學⼩旅⾏,帶⼤家回到「⽂青」萌芽的年代。在路線裡體驗時代的變化,從 1920 年代⾄今,在此處⽣活的⼈們⽤⽂學的⽅式描繪了當時臺灣的⾯貌;⾒證了彼時的⽣活與⼯作,那些快樂、悲傷的種種情感⼜如何透過眼前的地景、作品,傳遞給當前的我們。⽂青不只是⼀種⽣活風格,⽽是⽤⾏為紀錄、改變了時代。

當我們更認識孕育臺灣⽂青的地⼟,更深入了解臺灣⽂學基地、華⼭紅磚屋,便能穿越「城東的微笑」,看⾒⿑東街背後隱藏的「⽂青超連結」,相信便更能體會⽂學跨時空的⽣活感,近⽽顛覆對⽂青的想像。

從⽂學當中尋找,跨越時空的感動

說到⽂學,總會想到「課本中會出現的⼈、事、物」⽽已嗎?對他們的認識,好像也說不出幾句嗎?

我們在此將跨越百年,從⽇治時期開始,在此處⽣活的⼈們⽤⽂學留下了臺灣各種⾯貌,隨著故事、留下的建築⾒證了那些過往⽣活、⼯作、快樂與悲傷。

發現⾃⼰看⾒⼼儀對象時的⼩鹿亂撞、⼯作不順時的⾃我懷疑,與不同時代的⼈們相差無幾,還好他們⽤⽂字將我輩也有的這些情感,記錄下來。

⽂藝青年與他們的產地!這些意想不到的空間都跟⽂青有關

想到近代臺北的藝⽂活動場所,華⼭⽂創園區、美術館、博物館⋯⋯都會浮現在各位⼼中吧!

但過去的臺北城東區,⽂藝青年的聚集地居然會是:⼩學校、樟腦⼯場周邊,還有善導寺?

像是過去的⾏政院、警政署⼀帶的樺⼭⼩學校,可是⽇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會場,名滿全國的「臺展三少年」就是從此⽽起。

⽽走在華⼭紅磚屋的我們,聽⾒任職在⽇⼈統治下⼯廠的臺籍作家,在上司的不公對待、⾃我的質疑下,創作出了哪些直到現在還引起爭論的作品?

善導寺,更是挑起好奇⼼「佛家聖地跟⽂學/⽂青」的關聯到底在哪?

從來沒有想過的連結、許多閃閃發光的⼈、事、物,過往好像都被「⽂青」兩字的既定印象掩蓋住了。還好有⽂學,保留下在時代轉變之際褪⾊的熱情過往。

走⼀趟熟悉的臺北城東區,探詢不曾了解過的⽂青⾯貌、他們曾留下的熱⾎,與改變時代的作為。

指導單位|⽂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學館、臺灣⽂學基地

執⾏單位|島內散步旅⾏社股份有限公司 品保:北 2500 / 註冊號:甲 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