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編輯/憂傷地生活工作室
嘉邑城隍廟開普:輪普文化的起點
農曆七月又俗稱鬼月,在佛、道教信仰人口為大宗的臺灣全島,每到這個時節,各處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普度文化與相關民俗祭儀。而目前嘉義市仍保有所謂的「輪普」文化,不同於大部分縣市統一在初一、十五時進行普度儀式,嘉義市區以廟、里、街、巷作為區分,輪流在不同的時間點舉辦祭祀活動,也因此諸羅城流傳著「城隍廟放鬼,地藏王收鬼」這樣一句俗諺。
其中「城隍廟放鬼」指的便是農曆七月一號的子時,由嘉邑城隍廟開辦科儀,於廟前起鼓、豎立燈篙、並至牛稠溪放水燈後宣告鬼門開。農曆七月初一當天,包含城隍廟廟埕乃至周遭的東市場商圈、街區居民,門前都會準備豐盛的供品,以迎接自陰間而來的好兄弟,是以嘉義在地輪普文化的起點,便是嘉邑城隍廟。從供桌上最屢見不鮮,一直傳承下來的,便是意味著「山珍海味」的紅豆、糖、鹽、薑,而隨時代變遷,加之廟方有心讓更多人認識祭典文化,近年供桌上更是多了結合在地特色、傳統民俗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供品,在傳承的美意之外更多了幾分觀賞性。
過去輪普文化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畫面,便是家家戶戶白天祭拜好兄弟、晚上設宴辦桌邀請親朋好友一同相聚,宛如過年般的熱鬧景象。如今在街市已經幾乎沒有機會見到這樣的景象,過去的盛況只留在長輩的記憶裡頭了。相較起過去人人家門堆積如山的供品,民眾也更傾向交由鄰近的廟方代為普渡,形式改變但仍保留對於普度一事的誠心。
「城隍尊神,日管陽間、夜司陰曹,威靈顯赫。為祈求往生至親、九玄七祖、冤親債主、嬰靈、寵物等列位孤魂得往生極樂世界、離苦得樂,表達慎終追遠之至誠。」嘉義城隍廟的超度拔薦佛道大法會,不僅能看見宗教的多元包容,更可以看見隨時代演進,人們也以不同形式思念著至親與摯愛,在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中,更讓人感覺到心靈的平靜。
▲ 周遭的商圈、街區居民,門前準備的豐盛供品。(島內散步攝)
主辦單位| 嘉義市政府
執行單位| 島內散步、環時好室
影像拍攝| 忘情水男孩 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