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島內散步專欄|島內人說說】生活在大稻埕

上週連三天的回暖、放晴,我們選了週二,一起散步到慈聖宮吃午餐。

2023年3月,我登島成為實習生,開啟了在大稻埕上班的日子。不過,我並不是因為成為島內人,才與慈聖宮有所連結。我國小讀的是永樂國小——在慈聖宮斜對面、與太平國小隔延平北路相望的那間小學。兒時,若是下午4點放學,來接我的阿公就會帶我去吃大稻埕公園旁的佳興魚丸麵當點心;若是12點放學,我們祖孫倆就會在慈聖宮大吃一頓。

過了10年,我又在這邊吃午餐了。桌邊坐了聊得熱絡的島內夥伴。

島內辦公室離慈聖宮不近不遠,步行約10分鐘的距離。每一次要去慈聖宮吃午餐,我總是充滿期待,因為這裡除了有經典的臺北老味道,還能讓我「這邊吃一到那邊點一道」,就是多種願望一次滿足啦。最重要的是,喜歡飯後散步的我,可以在舒適的步行環境放鬆身心。

當然,還會回到我小時候熟悉的生活區域,看見那座數十年如一日的平樂天橋。

某種程度來說,這座天橋是我的路標。在這邊想先分享一件趣事,即便島內人一起去吃慈聖宮已經數十次,仍然總會有人在踏出大門的那刻,問隔壁的夥伴:「所以要先左轉嗎?還是不用」(再拿出google map導航)。偶爾我也會迷失在辦公室與慈聖宮之間,因為以往我是從環河北路轉進涼州街,再右轉進慈聖宮,現在則方向相反。於是,我梳理出專屬於自己的認路方法:一認到那座天橋,就代表慈聖宮到了。

近期,因為守護平樂天橋的連署行動,這座天橋成為話題焦點,我也因此重新想了這座天橋在我的印象中是什麼模樣。結果,我只記得每次過馬路,路口總有導護媽媽,引導我安全的穿越斑馬線。換句話說,國小的我並沒有走天橋過馬路的習慣。

於是我問了身為大稻埕在地人與太平國小校友的邱董,他腦海中的平樂天橋。邱董說:「我記得我常常疑惑的看著斑馬線在那邊,然後被逼迫要走天橋過馬路。」相隔20年,走天橋的孩童少了許多,天橋確實失去了它原先設立的目的。

我們依舊加入連署。

邱董說,文化資產的保留意義,不只是停留在建築本身,而是期待它能與當代社會產生新的連結。

那天飯後,我們站在橋上往南望去,看見兩側的招牌新舊並存,而路的盡頭則是正在施工的臺北雙星。

它經歷時代,也將帶人們見證新時代,不是嗎?

從國小讀書,到現在來大稻埕上班,又是10年的時間。小時候的我單純覺得大稻埕就是個古色古香的地方,現在在島內的我,覺得大稻埕就像個說書人,持續用古色古香的建築說歷史給人們。時間一直往前走,迪化街一如往常的新舊交融,跟生活在這邊的我們互動。

風和日麗,又是個適合去慈聖宮吃午餐的日子。


關聯文章:
來大稻埕逛不一樣的年貨大街|李日勝
來大稻埕逛不一樣的年貨大街|聯通漢芳
【合作案例】印花樂|新進同仁大稻埕導覽

關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