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稻舍:米香未散的地方

大稻埕北街的一棟百年的歷史老宅裡,如今依然米香繚繞,從未散去。

1920年代的迪化街北街,是當時最繁盛的米市批發中心,鼎盛時期多達四十六間碾米廠與米行在此營業。隨著產業轉型、時代更迭,米業風光逐漸式微,許多米行也悄然熄燈。

如今的「稻舍」餐廳,便坐落於唐家四代經營的米行舊址。負責人葉守倫將昔日販米空間轉化為一間以米為主角的餐廳,讓歷史不再只是牆上的痕跡,而是在一碗碗熱騰騰的白飯中,能被細細品嚐。

圖片來源:葉家家族珍藏,葉守倫提供。

葉家米行的黃金年代

過去,「稻舍」負責人葉守倫的家族也從事碾米生意。在那個米香四溢的時代,葉家第一代太祖葉寬,從淡水八里來到大稻埕的米行工作,而後於1923年買下在大稻埕的老家,與朋友合夥創業,開啟碾米生意。

當時臺灣稻米源源不絕地外銷至日本。為了維繫客戶關係,守倫的阿公不僅設酒席款待,還常組樂隊到軍醫院演出,親自接待來訪的日本客人。靠著人情與誠意,葉家的生意長年穩健,往來絡繹不絕。

圖片來源:台北產業輕音樂團,葉守倫提供。

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成立糧食局,開始控管米價,讓傳統米行的經營空間受到限制。隨著人們購米習慣改變,越來越少人會專程到米行買米,生意逐漸下滑,葉家也在1969年結束營業。這段從1920年代延續至今的榮景,最終隨著第三代退場而劃下句點,家族也就此告別碾米產業。

圖片來源:葉家家族珍藏,葉守倫提供。

從老屋到稻舍,一場設計師的地方實驗

葉守倫在大稻埕住到國小畢業,之後隨家人搬到淡水,長大後成為工業設計師。多年後,隨著老家整修完成,他重新連結起對大稻埕的記憶。

當時政府推動老城創生,鼓勵青年進駐,守倫大哥便取得現址空間,舉辦展覽、導覽,並販售輕食與咖啡,營運至2014年底。由於展覽多難以維持生計,2017年他決定全面轉型為餐廳,「稻舍」正式誕生。

守倫大哥在稻舍門前帥氣的身影。

稻舍餐廳內高掛著「稻舍米糧行」招牌。

不擅廚藝的他,用筆記留住阿嬤的味道

「稻舍」位於迪化街北段,當時人潮不多,守倫大哥為了讓更多人走進餐廳,開始舉辦免費的大稻埕導覽。沿著老街走一圈,最後在稻舍解散,旅客走累了、餓了,自然就會留下來吃飯,餐廳的客人也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

但他也知道,想讓人再回來,餐點才是關鍵。於是他找來廚師團隊,發展出以「中式客飯」為主的菜單,而這些料理的靈感,多半來自他阿嬤的家常菜。守倫大哥不擅長下廚,卻在阿嬤過世前,一步步記下她做菜的步驟,只為留下那熟悉的味道。如今透過一道道菜色,讓記憶中的味道能被更多人品嚐,也讓餐桌成了延續家族情感與故事的地方。

圖片來源:葉家家族珍藏,葉守倫提供。

一間店一種米,用米飯連起土地與記憶

這棟曾是碾米廠的建築,歷經百年,再次成為販售米食的所在。過去,葉氏祖先將全臺各地的好米運至大稻埕碾製販售;如今,守倫大哥延續這份精神,在每一間分店選用不同米種,包括高雄139號米、越光米與霧峰香米,讓每碗米飯都展現出其獨特的風味與地方性。透過一道道米食,他也試圖喚回人們對米文化的重視與感情。

坐在百年前的米行裡,細細品嚐著今日的米食料理。

在唐家四代經營米行的建築裡,開一間中式客飯餐廳,不知是機緣巧合,抑或冥冥中的安排。百年前與百年後,米的身影從未離開這棟老宅。守倫大哥用自己的方式,將家族曾經的輝煌與大稻埕的歷史文化,重新呈現在人們眼前,讓這棟老屋不只保留了記憶,也繼續參與著生活。

坐在稻舍的屋頂上,和守倫大哥一同望向百年前的大稻埕。


關聯文章:
老阿伯胖魷羹:一碗羹湯熬出大稻埕的六十年日常
【合作案例】KKday|大稻埕、臺北城一日Team Building
「我想保留記憶中的味道。」─ 傳承三代的太和餅鋪
【合作案例】台達電|大稻埕、台南多梯次小旅行
【創辦人說說】平樂天橋保存運動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