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紙一竹打造出最誠摯的祝福:走進農曆七月的糊紙職人世界

為了節省空間,也避免碰撞造成損害,會將部分作品吊掛在牆壁上收納,農曆六、七月的新興糊紙牆上常常掛著水燈的屋頂或大士爺,好似無重力空間。 photo credit:史筱薇

農曆六月底,我們走進位於新莊的新興糊紙店,像踏入奇幻的無重力空間。
推開大門,空氣中瀰漫著紙類與糨糊的氣味;放眼望去,牆上吊掛著等待風乾的半成品,每位職人各司其職,低頭專注在手中的工序。


這一回,我們拜訪百年糊紙店第四代接班人——張宛瑩,一探農曆七月糊紙店忙什麼,聊聊她接手家業的心路歷程,也揭開糊紙產業神秘的面紗!

在台灣會藉由燒化靈厝給過世的親人,以寄託思念與祝福,也因此糊紙常常被和死亡聯想在一起。 photo credit:史筱薇

不只做給「阿飄」,廣泛運用在傳統文化中的糊紙工藝

還記得小時候,偶然路過傳統糊紙店,瞥見店內正在製作一棟壯觀的紙紮洋房,不禁停下腳步仔細看,下一秒卻立刻被長輩怒斥「那是給死人住的,別亂看!」


那時懵懂的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如此華麗的洋房會是禁忌。直到面臨長輩離世,才慢慢明白,糊紙在台灣的喪葬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親友藉由燒化靈厝、衣物給過世的親人,寄託思念與祝福,也因此人們將紙紮和死亡禁忌畫上連結,但其實這項傳統工藝,並非喪葬禮俗的專利。

廟會中的獅頭,也運用了糊紙工藝的技術。 photo credit:吳紫莖

宛瑩說,糊紙是一門結合竹編、剪裁、形塑、彩繪的傳統工藝。這項工藝潛藏在傳統生活的婚喪喜慶,舉凡元宵花燈、廟宇的燈籠,都是糊紙的範疇。

迎神賽會中,象徵北管軒社精神的西燈,舞龍的龍頭與龍尾,舞獅的獅頭,廟宇醮典、普度法會的儀式道具與特殊神尊,也大量運用了糊紙工藝。

從漢式婚禮的鳳冠,到最先進的3C電子產品,宛瑩都會盡力滿足客戶的需求。 
photo credit:新興糊紙文化

每筆訂單背後,都隱藏一段動容的故事

除了傳統紅白事的各類訂單,宛瑩笑著說「我們也常常接到特別的客製化訂單。」
這些委託,從輪椅拐杖、摩托車、潮牌服飾、3C電子產品等,可說是無奇不有,訂單背後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有人被離世親人託夢,表示要在另一個世界結婚,希望得到漢式婚禮的鳳冠;也有一家人都被早逝的弟弟託夢,希望得到新衣體面投胎;也有母親為了讓自己愛漂亮的女兒,在另一個世界也能美美的,而準備全套美甲組合。


於是,糊紙不只寄託祝福為亡者圓夢,也幫助生者好好向亡者道別,繼續邁向人生的新篇章,這讓宛瑩覺得,自己在做的事很有意義,不但幫助過往的人,也能幫助陽世間的人。因此只要在時間允許的範圍,她都願意努力完成客戶的需求。

普度會場常見的山神(右)、土地(左)以及大士山(中),皆由糊紙工藝製成。
photo credit:史筱薇

日以繼夜,開啟「加班停休模式」的農曆七月

從六月中下旬開始,職人們就進入停休的備戰狀態。
七月是普度旺季,各式紙紮用品需求暴增,像是象徵邀請函的水燈,在普度會場坐鎮的神明「山神」、「土地」、「大士爺」,讓好兄弟暫時居住的「寒林院」、「同歸所」,供好兄弟梳洗沐浴的「男堂女室」等,還有助於亡者超渡的「水車藏」、「血車藏」等儀式用品。除此之外比較特別的,也會製作農曆七夕祭拜七娘媽時使用的「七娘媽亭」。

讓好兄弟暫時居住的寒林院及同歸所。 photo credit:史筱薇

每一樣作品都是以傳統工法手工製成,不如大家想像國小勞作「剪一剪、貼一貼」就能簡單完成。從削竹篾、將細竹捆紮塑形、糊上紙料,一層一層等待糨糊風乾,到最後彩繪裝飾,每一道程序都十分講究,也費時。


由於無法速成,往往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急單,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就需要陸續向老客人確認需求。妥善分配人力、空間與時間,精準、有效率地消化訂單,是糊紙店的年度大挑戰。

農曆七月因應普度需求,需要趕工大量的大士爺神像。 photo credit:史筱薇

選擇回家,是為了讓文化的生命不斷電

宛瑩從小生長在糊紙世家,小時候放學常需回家幫忙。當時覺得這份工作很辛苦、賺錢不容易,沒想過要接手學習。

直到出社會後,某天與弟弟的對話中,得知家中從事糊紙的親戚陸續退休、人才漸漸凋零,她才意識到這門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機。父親也曾因環境變化接案量驟減,轉行當了一年保全,這些經歷,對她內心帶來很大的衝擊。


當父母甚至討論是否要收起店面、結束家業,以求穩定生活,讓宛瑩更加深刻感受想要守護父母一生投入的心血,也想保留北部糊紙的傳統與特色。於是,她開始和弟弟討論傳承的可能性,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全心投入家業,學習傳統。


糊紙產業最大的困難,在於產業的特殊性。無法掌握白事大單何時會進來的不確定性,及委託項目的高度客製化,在有限的時間、人力下,很難有穩定的收入。新冠肺炎疫情那幾年,在人們無法群聚的情況下,普度停辦,訂單也隨之歸零。

儘管艱辛,她仍然選擇回來,「選擇回來承接文化的生命,就是為了嘗試找到延續糊紙文化和技術的方法。」

藉由籌辦工作坊,讓一般大眾動手做做看,認識糊紙工藝的文化與珍貴。 photo credit:史筱薇

和民眾開啟對話,讓糊紙之美重新被看見

宛瑩說,「其實選擇走上這條路,很多時候都會自我懷疑。但如果沒做,就會一直想如果我有做會怎樣?但若不做做看,怎麼知道不行?」


2019年兩度受邀到法國參展,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這項創舉,以及外國人的驚艷與迴響,讓大眾重新認識台灣糊紙工藝的特色,帶給她很大的激勵。


這些年,新興糊紙文化團隊致力於教育推廣活動。將糊紙工藝帶入校園,讓文化從小扎根;透過籌辦工作坊,用最直接的方式帶大家動手做做看。在跟非同溫層溝通的過程中,也能理解過去大家如何看待糊紙,也透過對話的機會,一點一滴改變大眾的先入為主。


同時,也承接跨領域的展演、影視合作的邀約,嘗試更多創新與跨界合作,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這項工藝之美。近年也在農曆七月招收實習生,讓對傳統工藝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實際參與產業現場,期望培養新一代人才。
這些年做了這麼多努力,宛瑩謙虛地表示,自己還不算成功,希望總有一天能靠糊紙工藝吃飯。同時也表示「人們因為不了解才會害怕,紙的型態千變萬化,希望大眾能放下成見,以工藝品的形式來欣賞它。」


關聯文章:
【活動回顧】民俗現場|「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尾日香導覽
島內閱曆25.09《 鬼月職人忙什麼? 》
度化眾生,穿梭於人神鬼界的溝通使者:解析道長的日常
【活動回顧】民俗現場|【科普講座】開箱艋舺大拜拜!
【活動回顧】民俗現場|「臺灣第一香」:西港刈香 送王導覽

關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