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思想新浪潮:今天的你,是為了什麼走進大稻埕?

宛如時光倒流的復古的街景?真材實料的乾貨食材們?還是享受這邊多樣的咖啡廳,享受咖啡香與咖啡因給予的活力呢?你知道嗎?在一百年前的大稻埕,也曾有一間咖啡廳,成為那時候年輕人討論未來、改變社會的基地嗎?

從現在的咖啡廳,回望1920年代的場景

一百年前的大稻埕,同樣擁有著「時代的熱度」——青年人對理想的堅持與對社會變革的想像。當年也有一間很特別的咖啡廳:維特咖啡廳。

這間由楊承基(畫家楊三郎的哥哥)開設的咖啡廳,是臺灣最早的現代咖啡館之一。命名來自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象徵著青年思想、情感與掙扎。維特咖啡廳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藝文與社會思潮碰撞的場所。詩人、畫家、社會運動者聚集在這裡,在咖啡香氣中討論文學創作、社會改革,甚至臺灣的未來命運。

▲建築物二樓曾是維特咖啡館所在(圖/作者所攝)

雖然咖啡廳的經營,在一年後走入下坡。但它的出現恰恰證明在 1920 年代大稻埕開始累積的人文資本、民智背景脫離不了關係。

▲建築物一樓現為「森高砂咖啡館」,餐廳一隅原始呈現建物紅磚牆(圖/作者所攝)

臺灣文化協會的出現

維特咖啡廳開幕的 10 年前,在其周邊的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正是一場影響當代臺灣有志青年巨大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之時。

臺灣文化協會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覺醒運動。在日治時期用非武裝的方式行動,知識分子不僅奮筆疾書、高談闊落。而是走入全臺各地,用行動喚起民眾對「公民」這個詞彙的認識,在全台各地設立讀報社。並四處舉辦演講、舉辦各式主題的民眾講座,從台灣通史讓民眾了解歷史、西洋哲學講題讓民眾接觸第一線的西方思潮、影響民眾的公共衛生⋯⋯等。更有電影巡演隊舉行電影放映、演出行動劇這些活動讓文化思辨、公民討論影響力向外擴散,觸及更廣大的民眾。

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在各種公民活動中,見到與當年文化協會相同的作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這句話,不僅是有志之士的口頭呼喊,也是每項公民運動的最佳寫照,用行動實踐這件事,將深信的理念進而推廣。

▲延平北路與南京西路交叉口望去,右側路口為維特咖啡舊址,往前行則有大安醫院、臺灣民報發行處舊址(今延平北路二段31, 33, 35號)(圖/作者所攝)

如今的大稻埕又是充滿者咖啡廳、假日市集、文化展覽,雖然形式已然不同,卻延續了「讓人聚集與討論」的場域精神。當我們在咖啡廳裡與朋友暢談理想、在市集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在展覽中思考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時,其實正是在延續著百年前那群知識份子留下的文化基因。

Tags:
關聯文章:
百年太平,文化扎根:從大稻埕的一間小學,看見時代的文化種子
「初代職業女性群像」
島內閱曆25.07《 世界末日,重生美食 》
島內閱曆25.08《 新浪潮第一排,進步大稻埕 》
島內閱曆25.09《 鬼月職人忙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