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體美容修復師陪伴亡者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 photo credit:Mandy
修復亡者,也修復家屬的心——遺體美容修復師
提到「遺體美容修復師」,多數人腦中可能浮現的是陰冷的殯儀館內,和冰櫃、遺體共處一室的畫面,不禁感到毛骨悚然。但對昕彤而言,這是她陪伴亡者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日常風景。
原本就讀餐飲管理科的昕彤,畢業後想找一份與眾不同的工作,在朋友的引薦下,誤打誤撞踏入這個領域。剛開始並非完全無懼,曾被主管關在冰櫃前,與遺體共處一室訓練膽量;也不敢告訴家人自己的在做什麼工作,擔心被反對。當時她抱持「年輕多嘗試,不適應還能轉職」的心態,跟著前輩從基礎學習,面對各式各樣的生離死別,不知不覺就二十個年頭。

透過禮體淨身,讓過往至親能乾淨、舒服、有尊嚴地離開。 photo credit:Mandy
完成逝者心願,也療癒家屬心理的重要儀式
在台灣傳統的喪禮流程中,「禮體淨身」的步驟,是家屬能跟亡者近距離好好道謝、告別的時刻。美容修復師會先確認遺體的狀況,向家屬進行說明,再由二至三人團隊進行。流程大致分為淨身(洗臉、刷牙、敷面膜、清潔鼻腔耳朵、洗髮潤髮、常溫水洗淨身體),到修復、精油按摩、穿衣、吹髮,再到最後的上妝。
早期台灣的遺體化妝手法多半一招打天下,慘白的底妝配上突兀的腮紅,往往讓家屬在瞻仰遺容時感到害怕。隨著時代改變,美容師會與家屬溝通,透過生活照了解生前的樣貌、喜好,進行染髮、美甲或造型等需求。而往生者在住院期間大多無法好好洗澡,透過禮體淨身,能讓祂乾淨、舒服、有尊嚴地離開。藉由這些服務,讓家屬見到的最後一面,不再是令人心碎的病容,而是生前熟悉的模樣。

遺體的修補重建,考驗美容修復師的細心、耐心,經驗與技術。 photo credit:Mandy
對美容修復師而言,每次修復,都是獨一無二的挑戰
昕彤笑說「膽大、心細、有耐性、不怕異味,是這份工作的必備條件。」
隨著每具遺體的狀態不同,美容修復師面對的挑戰,有時不只是化妝而已。若是病逝,身上可能因治療留下管線或傷口痕跡;若是意外或非自然死亡,甚至會遇到身體部位破裂、缺損的狀況。再加上氣候、死亡時間長短的影響,遺體有時會伴隨難以忘卻的異味。這時候就十分考驗美容修復師的細心、耐心,以及修補重建的經驗與技術。
昕彤分享過幾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位因睪丸癌離世的男性,曾在夢中託夢給妻子,希望委託修復師為自己重建生殖器官,在幫祂完成願望後,再度透過妻子託夢答謝。也曾幫因病截肢的爺爺,運用矽膠翻模,重建了一隻手,讓祂在另一個世界能擺脫病痛,自由自在。甚至曾在墓仔埔旁的禮廳挑燈夜戰,硬著頭皮為跳河輕生的女孩,一隻一隻清除遺體上的蛆蟲。
細數一路走來接手過的案例,讓我們聽完頭皮發麻。昕彤表示,死者不會對我們做什麼,平常心、用心把每個需求做好,完成家屬的心意及亡者的願望,也是功德無量了。

用心把所有事情做好,完成家屬的心意及亡者的願望,是昕彤最大的欣慰。 photo credit:Mandy
沒有假日無私奉獻的崗位
由於工作的特殊性,美容修復師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一年之中,農曆年、清明、端午、農曆七月等節氣,更是案件多、最忙碌的時候。昕彤表示,曾經在一個月內,服務多達 120 位亡者。最忙碌的記錄,是兩天內連續服務 11 位亡者。從男女老少到政商名流,她都曾服務過。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回顧自己做的選擇,昕彤並不後悔。而職涯中最感動的時刻,莫過於告別式圓滿後,家屬誠懇地向她道謝,是最大的成就感。同時也感謝家人強大的支持與理解,讓她在這條路上,能放心全力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