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臺灣夢計畫|埔里慈恩社區:從聽故事到成為說故事的人

9月13日週六,來自全台灣北中南的社區孩子齊聚南投埔里慈恩社區活動中心,參加2025年度「臺灣夢—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成果發表會。這項由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發起、與衛福部合作的計畫,至今已邁入第十年,長期結合在地社區、陪伴孩子成長。

從埔里母親之河到百年神木,從聽故事到成為說故事的人

這場聚會,不只是表演舞台,也是孩子們認識在地的課堂。慈恩社區理事長楊崇禮帶著孩子們走進埔里鄉野間,從「埔里母親之河」枇杷城排水溝到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德正宮茄苳神木,他細細講述社區命名與發展的故事。

孩子們跟著一起走入社區巷弄、走入農間小路,有的小朋友忍不住舉手問:「原來這棵大樹這麼久以前就保護著大家嗎?」還有孩子分享心得:「之前只知道這是社區裡的樹,現在覺得它就像守護神一樣。」短短一段導覽,讓孩子不只是參加活動,而是帶著好奇心深入認識在地。

志工導覽夥伴提到,以前自己也是聽別人說故事的人,現在自己投入成為志工,希望能透過這場小小的導覽,讓孩子不只是來到埔里、來到慈恩,而是能對這裡留下更多連結與印象,將來也變成能帶別人認識自己家鄉的人。

社區文化的傳承接力:阿公阿嬤的新任務是用稻草編織世代記憶

成果發表會現場還有一區特別熱鬧,各社區擺設攤位展出孩子的作品與互動體驗。彰化南佃社區把在地農業文化搬進來,長輩們教孩子把脫穀後的稻草編織成小米倉、手刀吊飾或迷你掃帚。

「我們以前都拿稻草做畚箕、掃帚,現在換成做小朋友喜歡的東西。」總幹事笑著分享。透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讓長輩們感受到「被需要」,也讓孩子從手作中理解農業文化。

表演舞台上的自信:從學習變成幫助學習的人

當天活動中,五個社區輪番帶來成果演出,有武術、太鼓、木箱鼓與舞蹈,孩子們神情專注、動作整齊,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慈恩社區的小朋友回憶:「我從三年級開始練武術,一開始很害怕,現在覺得自己變勇敢了。」灣橋社區的小朋友也說:「以前我只是學習的人,現在可以幫助學弟妹,很開心!」

表演不只是技藝展現,更是孩子自信心成長的見證。

陪伴是一場志工與孩童的雙向成長

除了孩子,志工們同樣有收穫。來自南佃社區的志工大姐說:「我一開始是因為玫瑰饅頭搬來,沒想到會陪伴小朋友四年。從一開始拿麥克風會緊張,到現在能自在帶活動,小朋友跟著我一起成長,好像在陪伴自己的孫子一樣。」

這份情感,讓志工與孩子的關係不只是一時的協助,而是持續的陪伴與學習。

就像傳承了三百多年的德正宮茄苳神木一樣,從在地導覽到文化傳承,從孩子的自信到志工的投入,每個人的力量集結起來就是在地的力量,地方社區就是把「家鄉的故事」一棒接一棒傳承下去的場域。

Tags:
關聯文章:
凝聚信仰與人情的百年慶典:新莊大拜拜的世代記憶與延續
嘉義二通圈體驗回饋|令人津津有味的導覽
發電、防災和生態保育課:從萬大發電廠的水力夢想到守山日常

關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