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鐵路站站的歷史

文/島內散步

你知道小時候常聽到的十大建設,當中包括北迴鐵路嗎?在北迴線興建之前,花蓮到台東的台東縣是獨立運作,和西部幹線不相通的。如果從北部要去花蓮、台東,必須搭火車到蘇澳,接著轉乘公路局的客運經由蘇花公路前往。還有一種方式則是搭乘基隆前往花蓮的船班。

而十大建設之所以納入北迴線,主要是因為1973年娜拉颱風侵襲台灣,造成東部交通重創,也使得宜花之間的交通方式更為迫切,在幾經考量之下,興建北迴線在成本、效益上都較佳,因而同年開始動工,並在1980年全線通車。而且早期這是台鐵最賺錢的路線,帶動了整個東西部的交通往來,隨著東部觀光資源開發,也讓客運量需求大增。原有的單線軌道在1992年進行雙軌化、重軌化和電氣化工程。

台北到宜蘭的宜蘭縣,則是更早在1917年開始動工,1919年南端的蘇澳-礁溪段、北端的基隆-瑞芳段通車。1924年宜蘭線全線通車營運。因為北迴線的通車,使得早期興建的宜蘭縣重要地位提升,是連結西部與東部的重要幹線,2000年後陸續完成宜蘭縣的電氣化工程。

宜蘭線(八堵-蘇澳)通車如今將邁入百年紀念,早期的蘇花公路採取單線、白天通車,因此人們多半要在蘇澳採買或住宿,為蘇澳帶來蓬勃商機。北迴線通車後,旅客可直接搭火車直抵花蓮、台東等地,使得蘇澳火車站前的商圈沒落。如今我們對於蘇澳的想像似乎都集中在蘇花公路的坍方、危險,或是興建快速道路的爭論。但蘇澳曾經有的繁華,並未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蕭條,反而留下一種風貌,只是可惜對多數遊客來說是過門而不入。

在整個宜蘭縣的車站中,羅東的角色則是一個產業的象徵。羅東森林鐵道是太平山林木的主動脈,載著一根根珍貴的檜木輸往海外,羅東在鐵路通車時也是蘭陽平原物資的集散地,經濟發展也帶動著其他產業。「羅東」這個地名,起源於當地有個石頭看起來非常像猴子,原住民噶瑪蘭族將「猴子」(rutung)稱為「老懂」,後來漢人來到宜蘭,便沿用這個名字,稱此地為羅東。漢人來到羅東大約是在清代嘉慶九年(1804年),從中台灣的巴宰族的頭目賢文和茅格,帶著1,000多位移名攀越中央山脈到此,建立了阿里史和阿束社部落。在接下來兩年,河洛人的移墾團正式進入羅東。

日治時期,羅東街首任街長陳純精積極的籌設林業相關設施,加上太平山山區伐木業興起,木材均由鐵路運至羅東作為加工轉運中心,使羅東更加繁華。直到1982年太平山林場開始禁伐,才使林業沒落,但羅東隨後因為東部觀光的興起,也成為觀光要點之一,並未因此沒落。

另一個在宜蘭佔有重要位置的車站是,二結,此地的二結穀倉曾為宜蘭溪南稻米的重要儲藏倉庫與轉運站,在停用後改建為二結榖倉稻農文化館,讓來訪遊人了解當時的農家生活。過往宜蘭的稻米都需要送至宜蘭車站前的米穀檢查所,依分級高低決定這些稻米是輸往日本、送到台北還是留在本地;近年來邀請宜蘭重要的當代作家- 黃春明來經營活化為在地重要的藝文據點。宜蘭車站的周邊,在民間團體的串聯努力下成功阻擋道路拓寬,成為台灣少數能夠完整保存過去鐵路局設施的車站,也讓我們在走訪宜蘭車站時也能感受到當時的生活氛圍。

在宜蘭,礁溪溫泉的名氣高居不下,其在日治時期由日人開發利用,也成為當時來宜蘭做生意的日本人回程後泡湯放鬆的地方。而礁溪溫泉發展成為更廣泛的產業大約是60年代,一開始只有幾家溫泉旅館,到70年代礁溪大飯店成立,客源以來台休假的越戰美軍及少數日本商人為主,而因為台灣的中小企業起飛,也帶動了礁溪溫泉、酒攤的面貌,直到90年代,才被觀光、休閒旅遊所取代。礁溪的溫泉產業開始邁向觀光化也,同時在地鄉公所也積極籌辦藝文、休閒旅遊等相關活動,讓礁溪過去的形象大為轉變,業者也同步打造以養生、健康、品質為主軸的泡湯文化,老爺大酒店、長榮鳳凰酒店等五星級的溫泉旅館也應運而生。

礁溪除了溫泉,也許大家還不知道,根據考古學者在礁溪鄉白雲村大竹圍遺址、二龍村和玉田村交界處的淇武蘭遺址等地的調查研究,礁溪地區在台灣史前時期已有人類在此活動。以大竹圍遺址來說,挖掘出土的包括打製斧鋤形器、磨製石刀等石器,估算約在西元前3,900年至1,500年。而1634年西班牙神父坤羅斯到噶瑪蘭傳教,也留下了兩座小教堂,隨後因為荷蘭人從南部北上,才使得西班牙人離開。1796年(嘉慶元年),吳沙帶領漢人從頭城南下,在1798年後陸續完成礁溪湯圍(德陽村)、白石圍(白雲、玉石村)、三圍(三民村)、四圍(吳沙村)的拓展,隨後帶起漢人大規模對蘭陽平原的進入。

宜蘭以蘭陽平原為主軸,每一個地區、每一個車站都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生態環境,透過鐵路,我們串起整個宜蘭的發展與樣貌,也讓更多旅人可以好好認識宜蘭,除了觀光,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宜蘭的發展脈絡。

想要來場鐵路導覽嗎?來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

【宜蘭丟丟銅仔】行程介紹
【漫步宜蘭的五種生活】全系列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