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在台北這座城市,看一片稻田無盡 : 洲美濕地

文/島內散步

要說台北的河流,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淡水河、新店溪等,隨即也會有著河堤、水門的印象,要說到「天然河道」,也就是沿岸沒有任何包含堤防、護岸等水利工程設施的河道,大家有想到台北哪裡還有留存嗎?

台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因為河流、運輸帶動了整座城市的興起,而隨現代化發展,水泥信仰改變了城市的樣貌,也改變了河川的樣貌。台北水岸的發展,在清代漢人拓墾到日治時期,以船運、灌溉、生活用水為主,所以地景也以農業生活樣貌為主,戰後則隨現代化城市興起,逐漸蓋出堤防、自來水設施、抽水站、排水溝渠,並透過各式工程來預防水患,過往人與水的緊密結合逐漸被水泥建設隔離。

隱藏在洲美濕地的秘境(島內散步攝)

但在近 30 年,因為城市與人口的飽和,也讓河川環境惡化,以整治並結合遊憩、生態而成的河濱公園、自行車道,則讓人與河川用另一種方式並存。

在洲美濕地 探索台北最後天然河道

從芝山站騎乘單車約 10 分鐘,可以來到屈原宮,除了是台灣唯一一座祭祀屈原的寺廟,也保存了較為大型的龍舟,每年端午節賽龍舟,不少民眾會自行組隊報名參加,不少生活在台北的居民也許只知道端午節龍舟賽,但未必知道在市區裡就可以有機會參與。

屈原宮前(島內散步攝)

從屈原宮出發,可以單車行進洲美濕地,其位在關渡平原東南方,是由基隆河與雙溪兩條河流堆積而來的平原。在島內散步的梁蔭民老師帶領下,可以得知從陽明山流下的雙溪河,也叫做「五分港溪」,得名於過去這裡還有小港口做運輸,近代則因為人工改道、修建堤岸、漁農業萎縮、工業區開發等,使地景有極大改變。

雙溪發源於大屯火山群擎天崗附近,因為過往蜿蜒的河道讓水患頻傳,所以在民國 54 年做截彎取直工程,雙溪可直接注入基隆河,而現在的五分港溪便由雙溪分流進洲美蜆仔港公園,留存原始河道,經北投焚化爐旁匯入基隆河。五分港溪現在依然為周邊農地提供灌溉功能。

漫步在城市中的田野間(島內散步攝)

水泥信仰下的野生植物滅絕

梁老師提到,在這裡最特別的植物是穗花棋盤腳,這是早期台北濕地的代表植物,據研究台北已無野生植株,但在河道深處梁老師發現一處地點,保有一顆野生的穗花棋盤腳,可說是非常難得。別名水茄苳的穗花棋盤腳因果實像圍棋棋盤桌的桌腳而得名,只在仲夏傍晚才開始開花,貌似粉紅雪花的顏色相當美麗,隔天清晨凋謝,而因為短暫又被稱作「夏夜的煙火」。

除了穗花棋盤腳,在台北早期還能看到水柳、風箱樹等植物,如今除了水柳,風箱樹也接近野生滅絕。早年的居民,常將風箱樹種植在溪流土堤邊作為護堤植物,防止堤岸崩塌,現在要看到野生蹤跡只能到貢寮、瑞芳或是宜蘭才能看到。

穗花棋盤腳(島內散步攝)

除了因為人工建設導致的生態景觀變化,五分港溪有來自北投、陽明山的未知污水排入,也使得水質優養化嚴重,為這段宜人、舒適的景觀與單車道帶來一些美中不足。

不用到台東 也能看到一片無盡稻田

在北投焚化爐與屈原宮之間,也有著台北最後的稻田,如今住在台北,要想看到稻穗、稻米開花,一般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宜蘭,或是直接聯想到台東如伯朗大道的景觀。但在洲美這裡,可以看見一片稻田依在山下,這樣的景觀也讓不少生活在台北的人,第一次知道自己身邊竟藏有這般秘境。

洲美濕地有著豐富的水文化,但近年因為生技園區的建設,土地被徵收後,開始填土墊高達 3 公尺,除了本來遍佈的埤塘已消失,也讓傳統生活在這的聚落、文化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公寓國宅。

屈原宮鄰近新建國宅(島內散步攝)

而往北的關渡平原除了持續可以看到稻浪,也串聯起淡水河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沿途依山傍水,在七星山與大屯山系的襯托下,遼闊的視野相當舒適。此外在插秧季節,還能在稻田中看到黃頭鷺、青蛙與毛蟹等,更別說是收成前的稻穗飽滿,轉為一片金黃的美景。

在台北僅存的稻田(島內散步攝)

此外,若是想要看梯田,則可以到士林的「鵝尾山水田」,也是台北唯一水梯田。由於早年居民在山窪開圳引水沿著地勢種植水稻,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中間一度因為城市發展而消失,近幾年,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輔導居民在平菁街 109 號旁進行水梯田復育,讓這處地景重新展現。

讓水泥信仰淡化 善用先人智慧

梁老師認為,水泥建築依然是人類社會的重要需求,但並非每個地方都要使用水泥,所以自己說的「水泥信仰」,是指許多地方其實大可不用水泥,但卻因為只相信這類建設原料而大量過度使用。

此外,因為台灣建築法規的限制、過時,使得國內相關在城市內的儲水建設技術難以發揮,反而只能轉往歐洲,事實上,在許多大樓或是建物的地下都能有良好的儲水功能。水不只是人類生存的必須,更應該是要進入人類的生活,與人一起存於這塊土地上,但現在的人們卻把人與水分離,並用各種方式來阻隔,而大眾也習慣自來水的便利,直到缺水時才知道水多重要。

台北最後的天然河道(島內散步攝)

梁老師舉荷蘭海綿城市的概念為例,此概念就未必需要使用水泥,過去當大量降雨、水排入河道時,因為水位過高,於是開始瘋狂建設堤防。而海綿城市類似過往埤塘的概念,水可以自然地留在原地,所以埤塘不需要被填滿,堤防不需要一直建,人類能夠還地於河。

此文刊載於 樹冠生活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