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活動回顧】雙口呂 Siang kháu Lū 文化廚房|大溪水庫魚產地、文化與料理

這場從產地到餐桌的行程,我們將看見、體驗:
🚤 極為少見的「石門水庫漁民」生活,認識這群務農轉漁的在地居民。
🐟 水庫魚的種類介紹與現場示範捕撈過程。
🍽 親手料理一條魚,從去鱗開始、切骨、熬湯及煎煮。

行程內容

09:40 – 集合|環湖咖啡好食旁小路碼頭
10:00 – 11:00 石門水庫|水庫魚文化、產業與魚隻認識
11:00 – 12:00 享用午餐|洞口小吃,大頭鰱料理解說與食用
12:00 – 13:00 移動前往雙口呂文化廚房
13:00 – 15:00 雙口呂文化廚房|水庫魚料理實作
15:00 – 料理品嚐與分享


「這都是我早上抓的魚。」多在都市走跳的人們聽到這句發言應該都會不自覺的送上一道敬佩 的眼神。對於世代先祖都居住在石門水庫周遭的劉文翔來說,這就是他的日常。

石門水庫的建成,讓世代務農的居⺠不得不改業,成了少數擁有合法水庫捕撈牌照的「漁 ⺠」。文翔乘著小艇捕撈碼頭邊事先撒下的漁網,透過撈起的魚隻介紹水庫魚隻和辨識魚隻的新鮮度。也說明距離碼頭不遠處的平靜水面那使用保特瓶作為標記的單層漁網,是如何捕捉符合永續原則的水庫魚隻。

站在碼頭邊上的我們,聽著愛魚成痴的文翔介紹起水庫魚的特殊、種類、捕撈法,甚至是介紹 他平時工作所搭乘的小艇,都讓人著迷。撈起的大頭鰱、鯽魚、鯁魚等,在他的解說下不再只 是成為菜餚的模樣,而是一尾尾在石門水庫中悠遊的魚仔。

而石門水庫周邊盛極一時的「活魚幾吃餐廳」,也在近年漸漸轉變,魚種可能也從水庫魚變成了養殖魚種,這樣的轉變背後代表些什麼?這也是文翔想告訴我們的。

午餐到水庫漁⺠所開設的「洞口小吃」,享用別有風味的水庫魚料理,悶鯽魚、大頭鰱魚頭及 取之在地的食材,特別記得品嚐店家自製的在地泡椒。見識過、吃足後,讓文翔帶著我們在雙口呂文化廚房學習:手作魚料理。

從外表辨識魚的新鮮度開始,去鱗、剪鰭、開肚、去臟器,到「三枚切」和「骨切」,完整的 處理一條「早上撈起來的魚」。

就算是初學者,也能在生動且深入的解說、親切地像在自家動手的安心環境中開始劃下第一刀。料理出一條就算是幼童,也能安心食用不擔心被刺梗到的魚。

「你不會吃到魚翅了。」骨切完後他說。再將魚頭和魚骨煎炒後熬煮成乳白色的魚湯,他請我

們先嚐一嚐清湯的甜後,加入他那神秘的臺製魚露,所迸發的鮮。

一條來自水庫、市場售價不過百元的魚,背後的故事、食用的品質,都是值得更珍惜的對待。 仔細地骨切,去除魚刺;木蓋輕壓煎出「赤赤 tshiah tshiah 」表面的魚身;用魚骨、魚頭熬煮出來的奶白色魚湯。

料理代表的是人與食材間的關係,珍惜、仔細的對待與運用,同時是一種對自然的敬重。 這趟行程中,雙口呂文化廚房與漁夫劉文翔,想帶著大家了解的故事,不僅是先⺠由農轉漁的艱辛,是不向命運低頭,努力守護家園,努力活著的證明與堅韌。而承接家業的年輕漁夫文翔 希望能延續石門水庫的捕撈文化,用新世代的方式提升水庫魚價值。懂魚、懂得料理,希望傳 遞價值,讓這片土地的人們了解這片土地長出來的東⻄不輸給任何外來的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