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種文化|從火車站到捷運站,看見萬華產業變遷史

去萬華要怎麼去呢?想必大部份人的答案應該是「搭捷運到龍山寺站啊!」但在沒有捷運的年代,人們大多選擇搭乘火車到萬華。 
 
交通建設興建,是帶動一個區域生活產業變化的重要關鍵。隨著火車站興建,萬華從日治時期設立了製糖廠,後來以車站為圓心,在周遭陸續形成工業區,塑膠、玻璃等輕工業工廠、印刷廠、服飾批發、蔬果食品加工,支撐大台北地區日常生活的產業、人力市集,都在這裡聚集,更是當時北漂打拼族群的落腳基地。
 
當工業區更改為住宅區、鐵路地下化後快車減少、成衣工廠外移等各種挑戰撲面而來,火車站附近的商圈面臨著快速衰退的危機,在捷運建成後,鬧區也由火車站前轉向捷運站。傳統產業漸漸外移、消失。
 
在時代的浪潮不斷拍打下,傳統產業要如何再生?「長高」的萬華火車站,卻又無法與捷運站連通的做法,又將會帶給地方什麼樣的影響?未來台北捷運萬大線完工後,是否又會為萬華帶來新的轉變契機?
 
將帶領你一路探訪:
👣萬華車站一帶藏在住宅區裡舊工業聚落的痕跡
👣發展催落去的中萬華:雙子星大樓
👣站在新舊路口的南萬華: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捷運萬大線 v.s. 青年返鄉的百年老街東園街
 
行程路線: 

龍山寺捷運站3號出口→集義宮→金義合行→萬華火車站→艋舺林宅→大洋塑膠公司→日善公園→東園街→復興戲院舊址→萬大路口


萬華火車站帶動產業興盛

建立於1901年的萬華火車站,在鐵路的帶動下,下崁庄一帶逐漸成為大型工廠的聚集區,玻璃、塑膠、印刷業等輕工業,都聚集於此。
 
今和平西路、西藏路、萬大路與堤防外的區域,更形成了臺灣第一個水路交界的工業區——西園工業區。而大理街、康定路一帶則以服飾、手錶批發等商業活動為主,服飾商圈的全盛時期更多達2000間店面。當時的萬華以車站為軸心,可說是工商業十分發達的地區。
 
民國五十、六十年時,萬華車站是北部人力與貨物的重要中繼點,更是當時來北漂打拼的人們落角之處。萬華車站前人來人往、門庭若市的模樣,是附近居民對車站的記憶。
 
遊程中,將帶你走訪大理服飾商圈,經營油燈、玻璃、瓷器、味素等民生工業,登錄為市定古蹟的金義合行,聊聊在這片土地打拼的故事。
 

車站新地標,萬華雙子星大樓

在1980年代末期,台北地區多數車站歡喜迎接捷運共構的時刻,萬華車站被除名在外。彷彿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決定它往後幾十年逐漸沒落的命運。沒有和捷運站聯通、台鐵快車也幾乎不停,像是被台北這座便利的城市除名在外。但隨著工業區更改為住宅區、鐵路地下化後快車減少、成衣工廠外移後,萬華一帶成了相對老弱窮的城區。
 
2016年完工、以 BOT方式興建萬華雙子星大樓,及新車站地面層上的特色天橋,逐漸成為萬華的新地標。兩棟摩天高樓中,有高級飯店、市政府業務單位、台北聯合醫院等單位進駐。市府雖有意輔導艋舺商圈轉型觀光商圈,但六年過去了,不遠處的龍山寺時常是熱鬧非凡的,被萬華豐富文化資產吸引而來的人潮絡繹不絕,萬華車站一帶卻仍然相對地冷清。
 
 

從車站再到捷運站,聊聊「加蚋子」的過去與未來

在地人稱「加蚋子」的南萬華區域,曾是重要的果菜集散地,在清代,以種植茉莉花、麻竹筍及豆芽菜有名,日治時期更是重要的蔬菜試作園。雖然農業已非主要產業,如今還是有豆芽工廠隱藏在巷弄中。
 
靜謐的住宅區,在鼎盛時期不但是台北地區重要的蔬果集散地,其中東園老街是開闢於日治時代的百年老街,街上有許多老店家,展現本地豐富的在地文化與產業活動,如米店、香舖、刻印店、鑰匙行、銀樓等,甚至一個區域就擁有三間戲院,猶如「活的庶民生活史博物館」。
 
隨著城市經濟中心往東轉移以及產業遷徙,面臨街區衰頹、人口 老化等課題,在不久的未來,捷運萬大線建設落成後,對於南萬華地區又會帶來什麼新的活水與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