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艋舺大拜拜:主題系列講座

你有在台北看過祭典嗎?
台北過去也有所謂的三大祭典:大龍峒大道公出巡、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還有就是人稱「艋舺大拜拜」的艋舺迎青山王。這三大慶典都曾是過去人們爭相追逐的地方大型活動,跟地方發展息息相關;但隨著時代變遷,今日僅剩下艋舺青山宮仍保留每年擲筊選出爐主頭家,為青山王舉辦迎神賽會,是萬華一年一度的地方大事。
 
今年島內散步在艋舺大拜拜之前推出「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大拜拜?」「你所不知道的角頭故事」兩場主題講座,帶大家從不同視角,認識萬華在地生活、民俗文化。
 

 
講座: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大拜拜?
 
艋舺地區的青山王信仰,始於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醫療衛生並不發達,居住在艋舺地區的泉州惠安人士無計可施,迎請家鄉守護神靈安尊王(又稱青山王)至艋舺建廟。居民深信青山王不但平息了瘟疫,百年多來一直守護地方。為答謝神明的眷顧,每年農曆10月23日青山王聖誕之前,舉行兩天的暗訪及一天的正日遶境,是台北地區現存少有的大型祭典活動。
 
為什麼艋舺會有青山王信仰?為什麼要進行暗訪?行進中又會進行哪些特殊儀式?隊伍有哪些陣容?又各自隱藏什麼巧思與意義?今年在祭典開始之前,我們想用一場講座的時間,帶你一窺青山王信仰的全貌,以及祭典的來龍去脈,進一步介紹遶境隊伍的排列、裝備和各自代表的意義。
 
將帶領你探討:
  • 艋舺青山王信仰的源起
  • 艋舺青山王信仰對艋舺地方的意義
  • 介紹艋舺青山宮的空間概念、青山王和祂得力的助手們
  • 隊伍中的成員與道具有什麼意義?祭典的陣容&看點大解密

 
講座:你所不知道的角頭故事
「角頭就是幫派啦!」這句話其實有個誤會,說到底「角頭」其實是對聚落的稱呼,一個大區域裡較小範圍的聚落,這些聚落常常是有血緣的同姓宗族、或者是來自相同地區的移民等等組成,稱之為「角頭」。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提到角頭,多會聯想到「當地的黑社會」,因為角頭原本就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可惜時間久了,一般人早忘了角頭原先只是「聚落」的意思,而完全轉化成另一個意義。
 
以艋舺來說,這裡角頭的發展,約莫始於清朝時期的分類械鬥,各方人馬為了守護家園,便組成保衛鄉里的團體,並且劃清界線,不讓外人來犯。日本時代,盤踞在剝皮寮、河溝頭、龍山寺口...等地的勢力,逐漸形成了所謂的角頭。也由於艋舺的地緣性非常強,不僅是外省幫打不進這個社群,在地角頭之間也互不相讓,各踞山頭。當今工商業時代還能找到如艋舺般傳統聚落的形態,十分罕見。而這現象,你能想像就在台北市內嗎?
 
我們認識角頭的方式,經常是來自於電影及媒體上所呈現的內容,但是角頭的生態真的只是如此嗎?他們只是無惡不作的壞蛋?動不動就打打殺殺?有沒有可能這些其實都是錯誤的刻板印象?那真正的他們又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呢?其實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眉眉角角,不妨就來聽聽看他們的故事。
 
將帶領你探討:
  • 角頭是什麼?角頭=幫派?
  • 角頭只會幹架嗎?萬華地區各角頭的故事
  • 萬華地區角頭的發展
  • 從民俗現場或地名,看見角頭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