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
想到「文青」,你的腦海中浮現哪些特徵──黑框眼鏡、喜歡看藝術電影,常出沒在獨立書店……?
臺北華山文創園區一帶,是今日所謂的「文青集散地」之一。這一帶早在一百年前,就是臺北文藝青年們活躍出沒、聚集的地方。
這個過去被稱為「城東區」的地帶,如今是政府機關、高級飯店和人群聚集的華山大草原。日治時期則是時常舉辦美術展覽的會場,匯集了許多知識分子、舉辦各類型的藝文活動,也激盪出了屬於那個時代的台灣文化與思想。
國立臺灣文學館藉由文學小旅行,帶大家回到「文青」萌芽的年代。在路線裡體驗時代的變化,從1920 年代至今,在此處生活的人們用文學的方式描繪了當時臺灣的面貌;見證了彼時的生活與工作,那些快樂、悲傷的種種情感又如何透過眼前的地景、作品,傳遞給當前的我們。文青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用行為紀錄、改變了時代。
當我們更認識孕育臺灣文青的地土,更深入了解臺灣文學基地、華山紅磚屋,便能穿越「城東的微笑」,看見齊東街背後隱藏的「文青超連結」,相信便更能體會文學跨時空的生活感,近而顛覆對文青的想像。
🏡 文青來自各行各業!揭秘臺北文學搖籃
📕 華山 V.S. 善導寺!今昔文青聚集地大對比

從文學當中尋找,跨越時空的感動

我們在此將跨越百年,從日治時期開始,在此處生活的人們用文學留下了臺灣各種面貌,隨著故事、留下的建築見證了那些過往生活、工作、快樂與悲傷。
發現自己看見心儀對象時的小鹿亂撞、工作不順時的自我懷疑,與不同時代的人們相差無幾,還好他們用文字將我輩也有的這些情感,記錄下來。
但過去的臺北城東區,文藝青年的聚集地居然會是:小學校、樟腦工場周邊,還有善導寺?

像是過去的行政院、警政署一帶的樺山小學校,可是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會場,名滿全國的「臺展三少年」就是從此而起。
而走在華山紅磚屋的我們,聽見任職在日人統治下工廠的臺籍作家,在上司的不公對待、自我的質疑下,創作出了哪些直到現在還引起爭論的作品?
善導寺,更是挑起好奇心「佛家聖地跟文學/文青」的關聯到底在哪?
從來沒有想過的連結、許多閃閃發光的人、事、物,過往好像都被「文青」兩字的既定印象掩蓋住了。還好有文學,保留下在時代轉變之際褪色的熱情過往。
走一趟熟悉的臺北城東區,探詢不曾了解過的文青面貌、他們曾留下的熱血,與改變時代的作為。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基地
執行單位|島內散步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品保:北2500 / 註冊號:甲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