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王郁敦
編輯/憂傷地生活工作室
木頭縫隙的生活紋理 留住舊時光的「家」
徒步行走在嘉義的街區,更能細細品味、觀察這座城市的紋理。公明路靠近東門圓環處,有一條平常不會多看兩眼的小徑,裡頭有一棟飽含時光痕跡的老木屋,安然自適的生活在這個角落裡頭。

這棟木屋現在的主人是從事影像工作的吳蹦。來自桃園、在大稻埕生活過的他,隨著定居嘉義,已然成為「嘉義的新住民」。擁有木工背景的他,與木頭有著深切的情感,在南遷的過程中,他四處尋覓一間適合他的木屋。

每個人對於如何修繕木屋有不同見解,但對於吳蹦來說,他最大的希望是保留屋子原始的風貌。也許從外觀上難以分辨木屋的狀態,但跟著吳蹦走進這狹長的廊道裡,就可以慢慢感受到他的堅持——整棟木屋沒有使用任何新木料。修繕的過程中,他選擇搬移老屋本身的不同部位,再佐以親自去布袋舊木料行挑選過的舊料,並在施作過程中與師傅一一核對修繕的方式,所有細節全都是奔著生活、實用主義而去。吳蹦以職人精神打造自己的「家」,穿過後方小庭院有一間處獨立的房間,暗藏著他的創作靈光。
從事影像創作的他,身邊不乏藝文同好與創作家。吳蹦開放了自家空間給其他藝術家作為展覽用,整修過的木屋空間也住進了不同的故事。二樓的空間則以「小木寓所」為名,轉作民宿空間,一次僅接待一組客人,希望「家」的感受能夠延續到造訪的人心中,也讓這間老木屋持續地創造出新的故事與相遇。






▲ 屋內的復古模樣,營造出「家」的感覺(島內散步攝)
吳蹦工作室 / 小木寓所
▸ 嘉義市東區公明路 200 巷 4 號,採預約制
主辦單位| 嘉義市政府
執行單位| 島內散步、環時好室
影像拍攝| 忘情水男孩 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