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復耕甘蔗!展開一場「烏糖」復興運動!當寶山找回黑糖老產業,竟也探出農村永續新可能?

聽說過復育螢火蟲、原生種,但復育甘蔗田?這可就稀奇了!在新竹寶山的新城社區,有一群銀髮長輩正持續復育甘蔗田!他們花了十餘年,從兩分地種到六公頃,不只徒手蓋灶,只為重現古法熬糖;還成立甘蔗產銷班,目的照顧每一位參與蔗農。

這一切,除了想找回故鄉既有產業、再現兒時所見畫面,至始至終都意在促進社區永續共好,正透過興盛在地產業,來實現高齡照顧。看來從復耕甘蔗到復興烏糖,當新城社區找回黑糖老產業同時,竟也探尋出農村永續的新可能…?

新住民搭配老在地,一起找回甘蔗榮光!續寫寶山黑糖未完篇章!

許多人知道台灣製糖歷史悠久,卻從不曉得百年前的大新竹地區,其實是北台灣最重要的蔗糖產地。那時,南至竹南、香山;北至竹北、龍潭,都有甘蔗種植紀錄,林林總總就有約兩萬甲甘蔗田。到了1930年代,在農業台灣、工業日本政策下,台灣製糖業更迎來全盛時期,不只產糖量來到全球第三,甚至光糖業就佔了台灣外銷產值一半以上,是名符其實的糖業王國。

當中,新城糖廠落腳的寶山,自然沒有置身事外。根據耆老分享,那時寶山一眼望去可都是甘蔗田,每年冬季煮糖時,空氣中更時常飄盪淡淡糖香,是八十歲以上村民的共同記憶,甚至不少人從小就是在糖廠打工。而那時的黑糖,更像一桶黑金,不只溫飽村里,甚至資助了新城公學校的成立,樹立百年樹人榜樣,更曾是進貢天皇的指定糖品。儘管戰後經歷政權轉移、經濟起飛、人口外流、農地休耕等挑戰,這段寶山黑糖記憶,卻始終未隨產業沒落而遺失,反而深藏耆老心中,等待有緣人再次聊起。

這位有緣人,不來自台灣,而來自海南島,她是王翎鳳。作為寶山媳婦,她最初從關懷地方長輩開始,於2004年在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基礎上,跟著時任理事長的婆婆李傅秀妹,一同推動在地獨居長者關懷照顧。然而,幾年過去,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捉襟見肘的經費課題,想照顧長輩但又沒穩定資金,該怎麼辦?

好在那時,一顆原本當作伴手禮的黑糖爆漿包,竟意外發揮出「一包多用」的無比價值!遠近馳名的好口味,不只成為新城社區在地特產,更讓社區收到雨後春筍般的訂單。既提供了農村工作機會,也湊齊了長者照顧基金。這款善用在地百年黑糖產業、承襲婆婆獨門手藝的黑糖爆漿包,就像一場澆熄燃眉之急的及時雨,如今走紅二十年,王翎鳳驕傲地說。

而回憶過去,王翎鳳說:「那時不只甘蔗田不復存在,甚至連甘蔗農都外流了,只剩下耆老口中的老故事,但隨著爆漿包訂單越來越多,長輩們漸漸重拾信心,決定從源頭做起,把過往的甘蔗田找回來!於是慢慢從兩分地開始種,要榨汁沒有機具,長輩們就自己復刻;要熬糖沒有大灶,長輩們就自己作灶,才有了如今成果。」原來看似一切規劃妥善的劇情走向,實則是邊走邊摸索,就像在荒煙蔓草的昔日甘蔗田中,慢慢拓墾出一條長遠路。

順應在地風土與時代變遷!找到當下可行的製糖之道!

回想起當年復耕甘蔗的過程,王翎鳳坦言並不輕鬆。畢竟寶山黑糖之所以能風光一時,背後往往有著看不清也摸不懂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如今想要復耕,不只時空脈絡、使用設備大不相同,當年年輕氣盛的甘蔗農,如今多半也都做人阿公、阿祖,甚至年過花甲的伯伯們,都還算年輕一輩了。對此,秉持山不轉人轉精神,新城社區透過改良種植方法、研發熬糖機具,達到以人為本,做到與時俱進,處處顯露東方順應精神。

首先,他們認清務農者高齡現況,因而勞師動眾的農法就不適合;再來考量環境永續,他們決定採用有機種植,放棄化學藥劑,才能為後代留下一片淨土。理清頭緒後,在桃園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花了三年光陰,從選種、育種到種植,最終挑選在不噴灑農藥、除草劑的前提下,產量最穩定的「ROC16」白甘蔗品種,為的不只減輕農村珍貴勞動力的負擔,更意在保護在地環境。甚至榨汁後剩餘的甘蔗渣也不浪費,秉持再生思維,也將其投入田間當肥料,減少對地球環境的負擔。

此外,跟上科技發展,熬糖技術自然也有革新!在同樣堅持無添加原則之下,相比要以直火烘培、人力翻攪,且十分重視控火技術的古法製糖,新城社區採用半自動化蒸氣鍋爐來製糖,將熬煮溫度穩定控制在117℃,不只避免燒焦,也不會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物質,大大縮短工時,只需兩小時就可完成,製糖不再耗時費工。如此看來,科技的介入,讓百年產業在風土與時代間找到延續的完美平衡。

讓蔗群人照顧蔗群人!新城社區的永續之道!

「以前是長輩種植甘蔗,來拉拔後代;現在是後代找回黑糖,來照顧長輩,相同的在地產業,照顧著世世代代的寶山人。」過去幾年,隨著耆老漸漸離世、科技園區擴大、勞動力持續外流等影響,其實新城社區的甘蔗田慢慢縮減到了三公頃左右,畢竟寶山多丘陵地,從砍蔗、挑蔗、洗蔗、熬蔗都需要人工,復育行動終究必須量力而為。

對此,王翎鳳樂觀看待,並再次展現危機變轉機的絕活。不只大力推廣甘蔗農事的五感體驗,甚至也把眼光轉到了另一個寶山之光-柑橘。「全寶山大概有三、四百公頃柑橘園,產量一多價格就差,與其不採收或丟棄,我們就想到了加工!因此號召社區長輩及新住民姐妹,一起做柑橘醬,後來也跟食品廠合作,成為冰品原料。」看來寶山真如其名,各式物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此外,關於農村永續之道,王翎鳳也補充:「農村不能沒有產業,目前新城風糖營收有20%回饋在地長輩,不只做共餐食堂,也規劃豐富課表及安排醫生入鄉看診,就是希望長輩不要宅在家,可以多來互動。像是甘蔗體驗也會邀請長輩來當導覽老師,分享自己的製糖經。」復耕甘蔗,找回的不只是寶山老產業的記憶,還有農村再生的新可能。

採訪最後,王翎鳳不忘向我們提醒,「老人家都說,十月以後是寶山熬烏糖的良辰吉時,一來這時甘蔗成熟、熟度正甜、適合製糖;二來天氣轉涼,熬糖不再大汗淋漓;最後,這時的糖香,將順著九降風吹拂,會把甜味吹得好遠好遠。」邀請你我,一同入寶山,習得一門製糖經。

關聯文章:
【在寶山與峨眉,來趟古法炭焙茶之旅!】
【食物源旅】四十年如一夢,橄欖先生帶寶山人走沒走過的路!造訪橄欖之鄉。
【員工旅遊|新竹一日遊】甘蔗農事永續行動,回饋土地計畫
【員工旅遊|新竹一日遊】香山:山海交會的精釀啤酒之旅
【活動回顧】新竹寶山峨眉走走|炭香尋味,古法炭窯茶廠之旅

關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