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新埔,懂物產的人,往往想起新埔梨的美好滋味!七十年代的新埔,漫山遍野都是橫山梨,全鎮號稱就有四百公頃梨園,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則以技術門檻高、打破既有氣候限制的高接梨橫空出世、闖出名堂,九十年代便步步邁向高接梨產量巔峰。
直至今日,新埔出產的新興梨、蜜水梨、甘露梨等品種,開賣前往往就收到滿滿訂單,不只在地人喜愛,更深受外地人青睞。當中,不說不知道,其實近七成的高接梨,竟都出自南平社區!那裡不只是高接梨的風水寶地,更是名符其實的新竹梨鄉!我們將跟著成進果園老闆、南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成進,走入南平社區,見識新竹梨鄉、品味新埔梨香!一探南平神農梨的不同之處!
從「逃離」到「重返」,從回到農村那年說起!
「其實我從小的志願,就是逃離農村,那時不知道為什麼農村總有做不完的事,從起床到睡覺都有事情可以忙,所以很羨慕爸媽在外面上班的同學,因為不用幫忙農活,就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成進大哥回憶起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時光,娓娓道出農家子弟心中那本難念的經,原來早年要在農村討生活並不輕鬆,全家投入往往是家常便飯,就算小孩也不例外。
也正如同每位「五年級生」,他們聽著「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口號長大,堅持務農、傳承家業往往不是最初人生首選,成進大哥也是如此。學校畢業、當完兵之後,就到了工廠上班,一做就超過十八年。「那時還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啦!只要肯做就有工作,不怕吃不飽!」然而,十八年半的工廠生活後,不只年歲慢慢追上了他,也追上了他的父親。父親一個想退休的念頭,迫使他思考自己的未來,也觸發了承接家業的想法。他說:「那時候有點志氣啦!很單純不想讓梨子園荒廢掉而已,最初當副業做,後來辭掉工作,就全心種梨。」


高接梨知多少?成為高階梨人的養成心法是…?
「雖然我爸、我阿公都在種梨子,我也有在農園幫忙,但我在決定回來之前,是一點技術也沒學下來,那時候因為想逃離農村,所以都是應付應付就好的心態,只想著逃離。」命運就像墨菲定律,越想逃避的,往往越會發生。成進大哥年近四十時,終究回到農園,面對著最熟悉的陌生人-梨子,沒有技術的他,只能向外討救兵。
「那時後先去農改場、產銷班上課,然後產銷班老師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人記筆記,就找我當書記,有了這個身份,靠著多看、多聽、多問,才慢慢跟前輩討教很多。」然而,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在尚未摸清高接梨脾性之前,可讓他吃足苦頭,風吹日曬不算難事,採收前全軍覆沒可就血本無歸,讓他坦言最難的就是技術!
「我那時候問十個農民,十個農民就講出十個方法,每個都不一樣,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也理不出一個好方法。」好在藉著長年做中學,產量才漸趨穩定,而熱衷社區事務的他,更引來貴人運。一位打花鼓的前輩便提醒當中眉角,關鍵在於不斷試錯與年年調整,才讓成進大哥慢慢理出訣竅。如今一次高接梨產季,大抵是七月果樹收成、八月自產自銷、九月恢復地力、十月改良土壤、十二月修剪樹形、一月梨穗嫁接、二月施肥防蟲、三月疏果修芽、四月果實套袋,當中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馬虎不得!
成進大哥笑笑說,「很多人問我怎麼種好梨子,其實我好像也還在學!不過要種出好梨子,就要一整套技術去學,不能只做一半,不論物理性的修枝或疏果,還是化學性的各式施肥、病害管理、微量元素控管,又或技術性的嫁接、收成,樣樣細節都不該省略。」顯見成進大哥重返農村後的職人精神。


人助者天助之!難道新埔梨還有神農大帝的加持?
而當問起新埔從何時開始種梨,成進大哥娓娓道來南平人都熟悉的一段故事。「其實南平從日治時期以來,都是種柑橘的,但民國五十年代末遭遇一場黃龍病,柑橘樹全都受害,重新種也種活,那時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會有黃龍病,但因為我叔公黃阿龍當鎮長,其他陣營的人就說,都是因為大家選黃阿龍,才會有黃龍病。後來因為柑橘不能種了,又有農民夢見神農大帝給了指示,說南平要種梨子,大家慢慢嘗試,也都有賺到錢,就越來越多人種。」看來,新埔梨的成功不只有農人盡人事,似乎還有點聽天命的成分。
對此,成進大哥感謝老天之餘,也侃侃而談南平這塊高接梨的風水寶地。首先,南平由大平窩溪貫穿,北倚湖口台地,孕育出平地種稻、坡地種梨的地域分工,大片山坡地就是最好的種梨環境;再者,南平靠山,較少受颱風直接影響,確保結果平安;第三,南平較少雷陣雨,一來少去收成前劇烈溫度變化的影響,二來雷雨容易產生氮肥,這時不利果實生長;最後,南平土壤以黑土居多,養分豐富讓梨子頭好壯壯。看來不論從科學角度分析,還是神農大地指示,適地適種的實踐,都讓南埔梨如有神助,在地人也稱其神農梨。


不只成立神農花鼓隊!梨鄉人實農村再生,希望不再離鄉!
新埔梨儘管依舊出名,南平還是面對著人口老化、技術斷層等課題,全新埔四百公頃梨園的時代,也慢慢減少到如今的八十公頃,村子裡好像人變少了,但也更團結了。近年來,不只許多村民積極投身農村再生,社區發展協會也開展各式班隊,其中神農花鼓隊更屢屢創佳績,每週日下午的團練時間,將近二十位、有老有少的村民一同敲鑼打鼓,都是薪傳客家農村的非物質文化,
不只如此,年輕一代也從在地梨子產業中找到靈感,藉由每年大量的梨木修枝,展開農廢循環再生手作,化成梨木筆、梨木時鐘,各式手作活動提供到訪旅人體驗!而取用在地艾草的客家草仔粿也不能錯過,是延續古法的道地客家手藝,處處展露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成進大哥邀請旅人們,一起來見識新竹梨鄉、品味新埔梨香!探探南平神農梨的不同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