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週末,前往九芎湖、箭竹窩的旅客是絡繹不絕!然而風光背後,卻有段關關難過的再生故事。二十多年前,大坪社區的幾位有志之士,因擔憂自由貿易對農村帶來無比衝擊,便與水土保持局(今水保署)結下善緣。一路以來,不只一同透過富麗農村、農村再生等專案來為當地轉型休閒農業,也一起合作治理亂竄野溪丶崩塌山壁,二十多年的成果成為農村再生界的傳奇佳話。我們就跟著大坪農村再生的要角−陳家農園老闆、照門休閒農業區理事長陳新源,走進大坪社區,學習一門做環境、理生態的永續智慧!
路通了,農村就通了!大坪社區如何為農村困境開路…?
如今以九芎湖、箭竹窩出名的大坪社區,最早是平埔道卡斯族的狩獵地,清代晚年由客家人拓墾而居,是世代務農的客家村落。如同新埔許多村落,那時村民們不是種柑橘、水梨,就是種茶、種稻,儘管不輕鬆,日子還是過得去。直到一件影響全台的大事發生,才迫使村民重新思考農村未來,正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看到新聞,那時大坪社區意識到,當台灣加入WTO行列,成為自由開放市場一員,便意味著農產品價格勢必受影響,如果沒有任何應變措施,而是單單務農,總有一天可能坐吃山空,甚至因而被迫離開農業、離開農村。快速認清現實的下一步,他們決心改造農村。
想要改造農村,不能沒有方向!曾任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黃劉振,便提出轉型休閒農業的想法。而當環顧農村四周,便馬上意識到首要課題,正是路不夠寬。「那時候路才兩米多,一台轎車進來,摩托車都不用過,甚至有一段路只要下雨,就會走山,那時候真的很辛苦。」新源大哥回憶起過往,面對著聯外道路不過兩米,不用說在地人不好會車,外地人想來也進不來。
萬事起頭難,好在轉型的決心不是說說,黃劉振與父親黃獻堂二話不說,就是捐地。「其實最難的就是讓村民們一同捐地開路,那時村民們都不解為什麼我家的地,要捐出來蓋大家的路。而且要開路就要地主同意,一整條路就有四十六個章要蓋,有些地主在國外,有些還不知行蹤。」好在藉著事情一點一點做,土地一點一點捐,村民們慢慢看見改變與未來,路終究還是走出來了。
「有了路,人就會來,來了後,就能帶動農事體驗、飲食需求,社區就能有所收益。」為了完整休閒產業體驗,在水保署的持續協助下,大坪社區更將過往運送農產的農用便道轉型為登山步道,如九福步道、觀南步道、霽月步道等,用以連結九芎湖與箭竹窩,當中一路盡是林蔭鳥鳴,也有埤塘湖光作伴,很是寫意,每每週末盡是人語響。不只如此,路徑間更串聯起在地農場,如金谷農場、劉家莊燜雞、陳家農園、周家庄農場等,相互各有特色,有著不賣雷同商品的默契,不只讓旅人體驗各式農村特色,也確保彼此共好共存。事後來看,原來為農村困境開路,還真的是開一條路!


紫斑蝶回來了!獨角仙回來了!做環境不只為人類,還顧及森林裡的原住民!
「沒有高士佛澤蘭,怎麼會有紫斑蝶?沒有愛玉小蜂,怎麼會有愛玉?光有光蠟樹,但沒有腐植土,怎麼會有獨角仙?沒有讓人嚮往的自然環境,怎麼會有想親近自然的旅人?」重視環環相扣、相互相生的生態系原則,對大坪社區來說,做環境就等同做生態,必須先摸清楚物種間的前因後果,才能對症下藥,掀起再生的蝴蝶效應,關鍵始終在於理環境。
對此,理環境的第一步,大坪社區選擇的不是大興土木、剷平所有舊事物,反而靜下心,看看社區裡有什麼。幾經觀察後,腦筋動到了廢棄梨園的水泥柱上,便試著重整荒地,讓台灣特有種愛玉在此攀附。「很多人不知道愛玉其實是台灣特有種,全世界就只有台灣有,因為必須有愛玉小蜂才能繁衍愛玉物種,而且愛玉小蜂對污染很敏感,甚至連蚊香都不行,要環境很好的地方才能生存。」經過幾年研究以及水保署的支持,大坪社區從200多種愛玉品種裡,選定果膠產量豐富的「紅九」愛玉,再經由全台跑透透的登門拜訪學習、邀請專家到場指導,慢慢湊齊人工栽種的天時地利,才實現平地種愛玉可能,更發展各式體驗活動。


「轉型休閒農業後,不用為了果樹灑農藥,留下好環境,生態其實就慢慢回來了。」除了愛玉小蜂作為環境無毒的守門員,大坪社區內栽種許多高士佛澤蘭,年年上演全世界唯二的斑蝶遷徙大戲,而一棵棵光蠟樹上,也有清楚可見的獨角仙啃食痕跡,好環境是不言而喻。而當仔細觀察,也會發現,大坪社區的樹種也有講究、也有詩意。九福路之上,前段是白千層及水黃皮、中段是阿勃勒及落羽松、後段則有台灣欒樹等,一年四季蘊藏與此。
看來當理好整體環境,招蜂引蝶不再是難事,號召旅客也不再需要大聲公,好名聲自然不脛而走、聲名遠播。新源大哥笑笑說,「把環境理好了,該來的就會來!」言語間有智慧,也有自信,值得咀嚼再三。


實現農村再生!讓在地人不用外出討生活!
農村究竟是否再生成功,新源大哥心裡其實有個定義。他說,「我自己三個孩子都在大坪工作,這裡很多人的小孩也都能留在當地,不用外出討生活,我覺得農村做到這樣,就已經很成功了。」不只青年能夠返鄉,許多年屆退休的大坪閒人,生活雖清閒,投入社區可閒不下來,這裡很多事情讓他們忙。協助金谷農場生態導覽的月亮老師就說,「這裡很多媽媽沒事就在練習導覽,希望把農村裡的生態故事分享出去。」看來健康的農村就像個生態系,藉著相互共生,都能維生、都能貢獻。
二十多年過去,大坪社區專注理環境這回事,不只找回紫斑蝶、獨角仙、愛玉小蜂這些大自然裡的好朋友,也讓農村找到再生機會,甚至讓下一代洄游農村,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找到生生不息的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