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伯胖魷焿」是島內散步創辦人邱翊的愛店。他笑說,自己從小吃到大,從當年還是路邊攤的時候就開始吃,到現在已經變成一間有店面的魷魚焿,味道依然美味熟悉。

在迪化街北街落腳十年的老胖伯魷魚羹。
起點是大稻埕摩登男女的宵夜
1960年代的大稻埕,是臺北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當時正值臺灣經濟起飛,社會氛圍日漸開放,文化與娛樂活動也隨之興盛。興建於1935年的第一劇場,是當地重要的娛樂場所。入夜後的延平北路格外熱鬧,大稻埕的摩登男女經常聚集在戲院裡看戲、跳舞、喝咖啡,吸引了大量的人潮。
而在劇場周圍,總有一位老阿伯推著木頭攤車,沿著戲院邊走邊叫賣。攤車上煮著一鍋熱騰騰的魷魚羹和福州魚丸。戲散之後,來上一碗,是許多人記憶中熟悉的夜晚滋味。

那間曾坐落在街角的攤位,每次路過,總會勾起大稻埕人滿滿的回憶。
在老街壓對寶,是因為從沒離開過
1980年代後,大稻埕因為發展得早,加上產業結構轉變,逐漸走向沒落。昔日熱鬧的街區漸漸沉靜,街上的老店不是歇業,就是另尋他處。但老阿伯魷魚羹始終沒有離開,一直守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默默地繼續經營。
直到約十年前,因應政府推動的道路拓寬工程,原本擺攤的位置面臨徵收,他們因此尋找新的落腳處。他們希望店面仍留在迪化街附近,讓老客人不用跑太遠。
幾經尋找,他們發現迪化街北段有一處店面正在出租。當時這一帶人潮稀少,觀光尚未發展,遠不如現在熱鬧。陳老闆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有一種感覺,覺得大稻埕將來一定會重新活絡起來。」於是,他們決定提前落腳,在這條老街上紮根。
多年來深耕在地,店裡的客人幾乎都是熟門熟路的街坊鄰居。即使大稻埕歷經沒落,老阿伯魷魚羹依然穩穩站在這片街區,一如往常地招呼熟客、備料開鍋。

第三代老闆帥氣的身影,為60年老店注入了年輕的活力。

第二代老闆娘堅守傳統手藝,延續三代傳承的老味道。
胖魷羹的胖,是認真的胖
在搬到新店面以前,老阿伯的店舖其實一直沒有正式的店名,只是每當在地小孩想吃魷魚羹時,總會對爸媽說:「我要吃老阿伯那間店!老阿伯賣的魷魚羹最好吃!」久而久之,「老阿伯」就成了大家習慣的稱呼。
搬到新店面後,陳老闆和母親決定替店舖正式取個名字。因為老阿伯製作的魷魚羹,外層都包裹著一圈新鮮現捏、胖胖圓圓的魚漿,加上老阿伯姓「龐」,靈機一動,便用外觀特徵結合諧音,取名為「老阿伯胖魷羹」,從此成為這家店的正式店名。
多年來深耕在地,店裡的客人幾乎都是熟門熟路的街坊鄰居。即使大稻埕歷經沒落,老阿伯魷魚羹依然穩穩站在這片街區,一如往常地招呼熟客、備料開鍋。

裹滿魚漿的胖魷羹,咬下去Q彈鮮嫩,口齒留香的好滋味!

傳承三代的魷魚羹,用新方式守住老味道
過去,老阿伯胖魷羹是許多在地人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天還沒亮,早起工作的人便會來上一碗熱騰騰的魷魚羹,補足體力,才開始一整天的勞動。然而,隨著生活節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少人把魷魚羹當成早餐。陳老闆也順應潮流,將營業時間往後調整,同時趁著搬新店,將原本樸實的路邊攤改為整潔明亮的用餐空間。
二代與三代的加入,為這家老店帶來了新的氣息。他們一方面保留老阿伯當年傳承下來的手藝與風味,一方面也嘗試以更現代的方式經營,讓這碗熟悉的魷魚羹,繼續陪伴大稻埕走過下一段歲月。
就這樣,一賣就是六十年
在訪談的最後,我們好奇地問陳老闆:「你們的魷魚羹,為什麼可以一賣就是六十年呢?」
他笑了笑,帶著一臉困惑的表情回答:「我也覺得很納悶,可能就客人剛好喜歡吃,我們就一直賣下去了。」
說完後,他又笑了起來。對他來說,這間傳承三代的魷魚羹店,就像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樣的平凡,卻默默成為了大稻埕街頭最長情的味道。
老阿伯胖魷羹的滋味,是許多臺北人記憶中的老味道。但這樣的味道,六十年來真的都沒改變過嗎?對此,陳老闆笑著說,雖然他們一直遵循著阿公留下的配方與手藝來製作魷魚羹,但阿公煮的、媽媽煮的,到他自己煮的,每一代人煮出來的味道多少還是有些差異。這種微妙的不同,只有從小吃到大的老客人,才分辨得出來。
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魷魚羹手藝,雖然味道略有不同,卻同樣抓住了不同時代大稻埕人的胃。隨著時間推移,滋味或許有所變化,但這樣的老味道,依舊值得細細品味,好好珍藏。

不同世代老闆忙碌的身影,是大稻埕最動人的日常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