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走訪「靜靜躺在腳下」的六張犁

文/林佑運

【走訪靜靜地躺在腳下的六張犁】

一早集合後,文杰就一路帶著眾人從六張犁捷運站出發,分享地區內開始慢慢消逝的房屋類型,及相關的地勢說明,有機會到崇德信義交叉口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那邊的地有一點點不平。至於不平的原因,等你有機會參加行程時,可以來聽老師怎麼介紹。如果你實在是等不及了,也許可以試試看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找看看以往這個地區可能做過些什麼設施?

一路沿著崇德街走到了六張犁福德宮,文杰帶著大家買酒水跟「學長姊」打招呼,然後眾人開始沿著略有坡度的道路往六張犁公墓區移動。據說這邊曾經是前往山區的茶路的休息區,商隊們可以在這邊稍作歇息,整頓好手邊的一切事物後,鼓起勇氣繼續往上走去。這個需要勇氣的原因,是因為早期茶路的治安,是商隊們需要列為考量的重點之一。

繼續往上走,可以看到蔣渭水衣冠塚,據說被遷墓了三次才定於此處,目前相關的骨灰於2015年移葬安置於家鄉宜蘭。與此處相關的是,在第三墓區有著非常多白色恐怖時期的下葬者,但相關訊息的一切,都是一團迷霧。原因在於相關事項曾經歷經一段時間是完全被禁止討論、家人在收屍情報及付款上的複雜及困難、以及相關社會情勢所造成的各種勢力對立及可能的誣陷,以及最可能的是,當一切牽扯到所謂的人性時,所衍生出的各種故事。如果不是藉由相關研究者及遺族的述說,可能我們不見得可以知道當時檢舉所謂的「匪諜」的獎金,是來自於抄家的財產,甚至有可能是依照比例去分派這樣的獎勵;有可能我們不會知道如果要去收屍,可能還需要支付各種費用像是收屍費、子彈費、縫紉屍體的費用…等,而這樣的費用可能堪比近當時民生工作所需的兩三個月薪。這樣的年代,有著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美術出身的黃榮燦、為了拯救愛人及肚內孩子的李媽兜等人,都靜靜地躺在這片山坡下。

<圖為蕭文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