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內散步
文化,不就是用藝術和愛情將生活中最粗糙的內容, 轉為最精緻、纖柔和細膩的情節嗎? 茨威格《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回溯過往的歷史演進,建築在城市發展中作為明確的表徵,體現了城市樣貌的組成單位,來觀察城市發展的脈絡,也能夠從中觀察到台北城的街廓、交通往來要道遷移,如何形塑出人民的生活場景,混雜了新舊時代、國定古蹟與都更建築,矛盾又衝突的元素,是如此豐富迷人的城市景致,讓大雄設計與島內散步帶領你們一起走過這些歷史痕跡吧!
這次邀請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老師,現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副編審,他樂於分享、啟發民眾對於歷史文化資產的興趣,讓大雄設計了解關於臺北城的歷史痕跡。
台北驛門面大道:表町通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館前路,在日本時代被稱作為表町通,當時做為台北市的門面,這條連接起台北車站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筆直道路,所呈現出的風貌完全不失為讓外人對首都的第一印象。許多企業也將總部設於此,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稱的上台灣第一,町內設施包括華南銀行、勸業銀行、台北鐵道飯店、三井物產等,每一棟建築,都美的讓人驚豔。
雖然台北車站搬移之後,這條路在空間上失去了門面的地位,兩旁的建築也隨著時代的遷移而改建。現在再走回館前路上時,望向台灣博物館的當下,不曉得你是否能感受到日本人設計城市門面的巧思呢?」引用自島內散步
大雄設計為了促進工作之餘有額外的設計進修,特別請島內散步客製化企業的表町通散步行程,透過鑑賞歷史古蹟、建築和其背後的故事,喚起設計師們對於人文和建築的深刻感受,並且在走完這趟行程後,能夠以全新的視角去觀看我們生活的台北城。
【散步路線】台北郵局 (集合) → 三井倉庫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館前路 (台北鐵道飯店、三井物產、華南銀行) → 土地銀行 → 台灣博物館
我們的第一站從北門郵局集合,熾熱的陽光是否預示了午後的散步行程,會是一場迷人的城市小旅行呢?
戴上了導覽的耳機後,仿若進入了另一個時空,眼前是現代的建築和道路,聽著講師不急不徐的溫潤嗓音,混雜了嘈雜的車聲和風聲,也不時提醒著自己身處的時光背景,我們踩著輕盈的腳步,時而抬頭、彎下腰或發出嘖嘖稱奇的驚嘆聲,不時的感嘆著歷史和城市演變的漫長過程,話不多說,我們先從台北城的標地建築物「北門」開始旅程吧!
STOP1臺北府城北門
回顧清朝的台北城,曾經的東、西、南、北門與小南門,原為五座城門與城牆守護著台北府城,而1884年清光緒時期建造的北門,又名「承恩門」,由於面朝北方,取其「承接天恩」之意。而來到日本時期則因實施「市區改正」計劃,為整頓市容,河流截彎取直與豆腐式街道規畫,因而欲拆除城牆,唯北門在學者們與民政長官的請命之下得以保存。
過往的北門是為防護要塞,槍彈與箭羽穿鑿的痕跡至今依舊清楚可見,跨過這扇拱門即為城內、城外的分野,如今看來則是充滿了歷史象徵意味。
日本時期拆除原有台北城牆後,重新開闢了三線林蔭大道(又稱作「三線路」),分別規劃出快車道、慢車道與行人步道,安全島的樟樹群與種植於兩側的楓樹,形成扶疏的林蔭步道,因街頭風景秀麗,可謂「東方的小巴黎」之稱,獲得了各方的報紙稱頌讚賞。
回望今日的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與中山南路,於日本時期框劃出了長方形的「城內」街區,當時的街區規劃至今則演變為台北市區的骨幹道路,繼續承載著繁忙而永不停歇的台北城。
STOP2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
至今仍有許多老一輩的台鐵員工稱台鐵為「鐵道部」背後有甚麼故事呢? 於日本時期建成的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1919年落成,今台灣鐵路管理局舊舍),1918年開始籌建,由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上下層分別為木材與紅磚建成,作為當時台灣鐵道事業的行政中樞,鐵道、橋梁、車站的興建策劃都從這裡出發,因應週邊的三井倉庫成立、新的街廓與道路計劃,儼然為台灣鐵道史寫下新的篇章。
現今我們能看到完整的總督府鐵道部,得歸功於「台灣博物館系統計劃」的重整修復,還原了當時的景況,鐵道部園區結合了北門、台北郵局等群帶狀的古蹟群,期望重新喚起台北城的時代記憶。
STOP3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
位於忠孝西路上一棟洋式建築,曾歷經東移51公尺後的遷址過程,呈現出如今的樣貌。當古蹟保存與都市發展的衝突情況發生時,孰輕孰重呢? 2014年起,台北市政府推動「西區門戶計畫」,經歷了多次的研討與會議,終於在道路拓寬與古蹟遷移中間取得平衡點。過程中,建築師和營造廠的人把舊廠的磚塊拆下後,一塊塊的編號以便日後重組回去,其防震結構措施、材料還原等力求呈現原出樣貌。
原為三崁式二樓的磚造結合木建築,在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一是日本時期,三井物產存放砂糖、稻米與樟腦等物資的地方,其二是1900年起,填平護城河、拆除台北城牆後,改建後的北三線路上的第一棟建築。當時的民生用品、人民的生活工業所需,都依賴著倉庫與鐵道的運輸,而重生後的三井倉庫以「記憶倉庫」及「Info House」核心概念被重新定位,結合了歷史導覽、VR(虛擬實境)等方式,重新定義舊空間,活化其現有的價值。
STOP4北門郵局
作為日本時期規模最大的郵便局,郵政系統的完善讓台灣的信件往來更加便利。三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洗石子的外牆與淺咖啡色外觀,因應著「防空色」而使用北投窯廠所產的小磁磚。現今我們看到施工牆圍起的大門,是當時作為入口門廊的「車寄」,市府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而將戰後拆除的拱廊,欲還原為原初設計時的五連圓拱廊造型,再現歷史風貌。
STOP5台北消防喆所 (現址台北市消防局第一大隊城中分隊)
「喆所」意指決斷處理所。從語意上回溯建築的意義,即可略知一二。1917年興建的消防喆所,是日本時期全臺北城最高的標的物,每當發生火警時,於中央塔樓遠眺市區的消防隊員便能趕緊去現場營救。簡易的歐式風格,以三角山牆為正面,至今仍保留其鋼筋混凝土建築表情。遙想日人設計的望火樓,可謂建立起台灣現代消防制度。
STOP6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出張所 (現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設計者為日本知名建築師渡邊節,將現代主義的骨架融合日本建築樣式,鋼筋混凝土造三層樓構造,同時充滿了東方色彩的「興亞帝冠式」造型,因二戰後日本帝國主義興起而盛行,類似軍帽的屋頂,象徵權威地位。土黃的淺色壁磚則因戰爭防空需求,而多設計為「國防色」。這棟修復中的古蹟,未來欲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基地,展示台灣攝影史、攝影藝術、攝影資產等,讓歷史故事的保存透過攝影永恆的凝結。
當代的高樓大廈與舊時的古蹟建築比鄰而立,仿若競相爭著都市的一塊存有之地,抬起頭仰望著天空,感嘆著都市的快速變遷之時,靜靜駐立一旁的古蹟貌似放緩了鐘擺,拾起掉落的秒針,重新組裝、拼接,活成了永恆的時光遺址。
STOP7台北鐵道旅館(現新光三越)
館前路,是日本時期的「表町通」,現連接台北車站與台灣博物館的筆直大道,因其臨近車站的條件,形成銀行、飯店林立的繁榮街廓。
今日新光三越大樓的舊址,曾是台灣史上第一間西式大飯店「台灣鐵道旅館」基地位址,其瑰麗身影與奢華的服務向世界宣告著「脱亞入歐」。為了在縱貫鐵道全通式完工前接待各界貴賓而建成的飯店,鐵道旅館表徵著一種上流社會的縮影,從英國飄洋過海的舶來品,仿照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氣派作風,我們在現代的百貨騎樓下,依稀能想像著微風吹來「大廳」裡菜餚的濃郁香味。
STOP8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位於襄陽路與館前路交叉口,就在勸業銀行舊廈的隔壁,目前也是屬於台灣土地銀行所有。日本建築師野村一郎設計,造型簡潔的外觀,立面以間閣的水平窗框組成,其樸實外表呼應了「三井物產」務實的風格。這棟大樓當時大廳已裝設電梯,是當時相當現代化的建築。
STOP9勸業銀行舊廈
作為日據時期折衷主義建築,採取西洋樣式,大樓正面有八根巨柱,柱頭及山牆有獸面雕飾,充滿了古代中美洲馬雅建築風味,構造則為鐵骨及鋼筋混凝土(RC)的三層樓建築,與同時期完成的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外型幾乎相同(現林百貨對面)。
STOP10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現國立台灣博物館)
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慶祝台灣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藉著興建博物館,大力宣傳台灣建設的進步。外觀採文藝復興時期之西洋式樣建築,引用希臘神廟柱狀與羅馬的萬神殿圓頂等古典語彙,象徵著啟蒙運動後知識的興盛。而「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勸業銀行舊廈」(臺灣土地銀行)三者緊鄰的現況,因此計畫以地下道相通,規畫三者連成一氣,形成臺灣自然史博物館區。
走完這趟台北散步之旅,我們觀看著古今的建築,聆聽故事的同時也回顧了一段城市的發展史。這些蘊含時間之味的古蹟建築群,期盼這些自然的建材能隨著時光流轉而變得更美、富有價值意義,最後不經意的一聲嘆息,被風吹散在空氣中,轉過身又是車水馬龍的嘈雜人聲,城市依舊循著歷史脈絡,而走向更遠的未來。
客製一場員工旅遊、Team Building、ESG公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