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侯名晏
凌晨三點,萬籟俱寂的夜裡,華中橋下的某處已是燈火通明、人聲鼎沸。仔細一瞧,一輛輛拖板車運著貨物流動於各個幹道,人們紛紛忙著搬貨、卸貨。這就是位於萬華區的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及魚類批發市場,台北市漁獲、蔬果批發的心臟。為使蔬果、漁獲能及時運至一般零售市場及量販店,批發市場的作息總是日夜顛倒,與一般市民完全相反。在城市熟睡的呼吸聲中,高傳棋老師帶著台北城市散步的旅客們,探索這個提供我們每日飲食的最大中介站。
從東園國小出發,這個早期被平埔族稱為「迦納」的低平地區,曾是艋舺繁華的街區,至今仍留下許多可供牛車通過的古道,甚至可見天然的小溪。
早期商業交易的熱絡如今由白日轉為黑夜,自從民國64年營業後,批發市場附近的居民的生計也與市場交融,如今已成為密不可分的生命共同體。穿梭於小巷之中,早期的貳層建築是此地的特色,而在巷弄中的一樓住戶大多是豆芽菜的批發商,沿途可見許多拖板車載著蔬菜往市場而去。就連此處的豆漿行都以批發為主,靜謐的夜色中傳來陣陣豆漿香味,這些現做的豆漿將會批發給各個早餐店,成為上班族與學生們口中的美味飲品。
穿過萬大路,轉向河堤邊,我們進入了一般民眾極少踏足的漁貨批發市場,一天進出的漁獲約有720公噸,承載了大部分台北居民的飲食需求。批發市場提供交易平台,是價格形成的場所,漁產被一車一車地運往此處,承銷商們則挑撿滿意的漁隻透過拍賣買得。市場內的高台上,拍賣人快速地念著價格,而底下的承銷商透過獨有的手勢與拍賣人購通,一筆又一筆地快速成交。
兩旁的籃子裝滿了各式各樣的新鮮魚類,我們彷彿置身熱帶海域,身旁游過一群又一群閃爍鮮豔的魚隻,這樣大量的魚類滿佈視野,令人大開眼界。一旁的工作人員俐落地處理要出貨給海產店或加工廠的大型魚類,鯊魚、土魠,從完整的形體逐漸化為餐桌上所見的樣貌。從捕獲到出餐,習以為常的食物其實經歷了層層的交易過程才成為餐桌上的佳餚。
一旁的巨大建築物便是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大量的蔬果堆成巍巍顫顫的小丘,我們如同穿越山崖的登山客,走入批發市場的中心。
果菜的批發如同魚貨一般,亦是以拍賣為主。蔬果運至市場後,經過過磅、理貨、裁價的過程後,承銷商聚集於不同的拍賣台,虎視眈眈地準備拍下自己中意的蔬果。兩處的拍賣唯有擁有執照的承銷商才能參與,螢幕上的價格雖然令人心動,卻非一般的市井小民可以購買。隔壁的零批市場精彩程度不惶多讓,不僅提供給攤販、餐廳,也販售給一般民眾。每個攤位上佈滿色彩鮮豔的蔬果,種類繁雜,許多品種皆是前所未見。這裡的攤主十分熱情,一面解說自家的商品,一面熱情地抓起一把果實請我們品嘗。在蔥、薑、蒜奔騰的香氣中,一種屬於市場獨有的熱情在此顯露無遺。
在城市熟睡的夜晚,有著一群人默默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從量販店、市場方便選購的食材,到餐桌上美味的佳餚,都由批發市場輸送而來。新店溪畔,大量新鮮的貨物無聲無息地交換著,伴著晨曦一同運送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清晨的批發市場,是城市在白日之外的另一種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