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不再擦肩而過,守護土地與石頭屋的馬崗

文/島內散步

馬崗聚落,位在台灣最東邊,在這裡的居民剩下大約 100 多位,但世世代代住在這已經超過百年。多數人經過馬崗,是不太會進入村子裡的,倒是對面的三貂角燈塔,一台台遊覽車停靠。

日治時期,日本人稱附近海域叫「魔海」,顧名思義,就是混亂的水流、多起的船難,當時很多貨船從基隆到蘇澳是沿海岸走,由於沿海等深線變化太大,容易觸礁。因此在 1935 年完工了三貂角燈塔,但三貂角的名稱由來,卻是因為西班牙人,在 1626 年 5 月,西班牙人從菲律賓北上經過此處,他們有沒有上岸已經難以考證,但這是第一次西方人接觸臺灣本島,稱北邊鼻頭角到卯澳、三貂角一帶為Ensenada de S.Tiago(聖地牙哥灣),用台語發音,後來就演變成現在的三貂角。

跟著島內散步走訪馬崗石頭屋

整個三貂角從空中俯瞰,像是一個大拇指比讚,也是一個意外的特色。

站在台灣最東處的角落,是可以直接眺望到龜山島的,而這裡也是每年跨年迎接台灣第一道曙光的聖地。三貂角不只是台灣的極東點,也是雪山山脈的起點,海洋潮流的匯流處。即便海流湍急,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也是非常可觀,也造就了早年漁業的繁榮。

隨著島內散步的腳步,除了燈塔,我們也進入了馬崗社區。30 多年前還是軍事管制區,增添了這裡些許神秘的氣氛,根據導覽老師描述,因為軍事保護區所以早年這裡很多地方不能拍照,也使得老照片留下不多,增添了很多資料考證時的難度。(延伸閱讀:當旅遊不只是旅遊 用最溫柔的拜訪 收藏最深刻的旅人體驗: 島內散步

百年傳承石頭屋,加上水泥不對嗎?

說到石頭屋,要先談起這幾年開始受到大家關注的議題:土地正義。已經住上 7、8 代上百年的居民們,這幾年面臨到被財團驅趕的命運,早年因為國民政府來台後開放土地登記,馬崗許多土地被部分人士搶先登記,隨後當台灣觀光產業興起,再轉手賣給財團做開發。許多沒有登記的原住戶,即使已經住上幾十年,也都有繳納地租給地主,但賣地時並沒有被告知。這個法律上的瑕疵漏洞,就在 2018 年時,被財團以:你們家不是你們家(收到土地收回通知書),而需要拆遷。

但石頭屋極具歷史價值,當地住戶也開始為自己爭取權益,期望爭取馬崗漁村聚落保存,但因為很多建物材料隨著時代演進,不完全是以100%石頭屋的工法與形式,結合了部分現代化技術,因此無法登錄為文化資產。居民也隨之改變策略,申請單一建物保存為歷史建築。

2019年甫成立的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結合了馬崗、鄰近卯澳在地居民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除了保存推廣這裡的漁村文化,也積極協助居民們申請歷史建築、與政府和財團斡旋。

路旁一塊雜草叢生的土地上,看到一個告示牌:私人土地,請勿擅入。

這個私人,是社區的居民,還是某個買下土地的人?

在地居民們所居住的原生石頭屋,一般以海邊、山上滾落之砂岩、咾咕石建成,分成亂石砌、人字砌、平行砌。馬崗又以亂石砌居多,面對海洋處跟現在建築不同,不會採用「海景第一排」而大開落地窗,取而代之是唯一一個頭大小的觀浪窗,用以觀察海況,而正門多半設置在非面海處,這是因為這裡風、浪極大,特別是東北角的東北季風更是讓一般建築難以招架。

攝於 馬崗記憶生活館—「石石在在展」

為了保護建物,往往石頭屋外圍會再建築防浪外牆,又或是將房屋蓋在林投樹後,以此防風防浪。在馬崗有個特色是,整個村子的街道名全部都是馬崗街,所以門牌號碼跟市區較為不同,不是一條路連號,主要是房屋大都沿地形而建,自然也就不是筆直的一條直線。

石頭屋建築結構非常厚實,可達60公分,因為更重要的是每年要面對強勁的颱風,站在裡面是聽不到海浪聲的,可見其厚度。而屋頂在早期是用茅草,後來改用油毛氈,現在則是紅瓦、水泥瓦或是鐵皮。

辨識石頭屋的最佳方式就是:斜屋頂,窗戶較小,而保留較完整的石頭屋,可以看到四個角落採用平行砌,這種技法最為最堅固,而牆壁中間採亂石砌,上方石頭間會留縫隙通風。

途中我們經過一間石頭屋,聽導覽老師說,這棟屋子產權較複雜,如今已被財團買走,而住戶是一位老人家,近幾年過世了,目前後代還無法(或不確定)要如何處理房屋。

我們進走進了馬崗大戶江家阿嬤的庭院,可以看見隨時代演進,石頭屋剝落嚴重,但也因此會用水泥補外層,保護家的做法確也造成了這裡的建築無法成為文化資產。這一點也非常值得人們思考,當我們面對人們所居住的歷史建築時,究竟是要保留原樣,還是應該因應人們的生活而有所調整?

當人潮出現,乘載成為課題

鄰近馬崗的卯澳,以卯澳灣為主要區域,儘管外面波濤洶湧,但在海灣內確是風平浪靜。也因此卯澳這裡相對較多遊客來玩水,自然而然也就開了數家餐廳,包括意外爆紅的小卷米粉。

在台灣北海岸、東北角乃至宜蘭一代,「澳」是常見指小海灣的地名,如卯澳、蘇澳、南方澳,但到中南部就不太會看到這個用字,也是一件趣事。

卯澳也保留了數間的石頭屋,其中又以吳家的保存最為特別,曾經因為漁業而富有、蓋起兩層樓的大厝,如今只剩四面牆壁,屋頂已不在,牆壁上還可見早年保留的槍孔,據說是為了打土匪用的。

因為遊客較多,卯澳相對熱鬧繁華,更可以看見重機車隊、遊覽車的數量比起馬崗更多了些,不難想像當卯澳或是馬崗逐漸為人所知之後,隨之而來的自然就是觀光業興起後,地方生態、環境、社區、文化所能乘載的程度。這也是在永續議題中,最為人所掙扎的課題,當文化環境永續時,又要如何同時兼顧經濟永續;當經濟模式永續時,又要如何兼顧文化與環境永續。

看著在地導覽老師、發展協會積極的保存海女文化、傳承故事,一切一定會有最好的安排的。

跟著島內散步走訪馬崗石頭屋

此文刊載在樹冠生活

關聯文章:
淡水 ,用河流照映台北的繁華
【活動回顧】島內十週年:水資源|水生共存,扎根雲林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