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內散步(林嘉柔、高穎婕、史筱薇)
每年農曆七月,若有似無的恐懼隨一波波鬼月活動堆疊,彷彿透過這些活動才預示著「鬼門即將開了」。相比日本等地的祭典文化,卻是向外宣傳當地風土民情的最佳素材,為什麼台日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反思台灣人對文化的認識斷層,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台灣各地的鬼月相關祭典,走入在地,認識地方上的發展脈絡及生活風格。
取材自台灣真實事件,以本土邪教為題材的台灣恐怖片《咒》,在2022上半年造成轟動;鬼門開前開展的台南市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同樣也掀起「殭屍」朝聖熱潮。每到農曆七月,人們總不斷重提鬼月禁忌和傳說,同時又隨處可見以「鬼月」為題材宣傳的電影、展覽、或社群活動。這種既害怕又想一探究竟的心情,讓民俗與現代人生活產生微妙的距離。
反思這種情緒,多半是來自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困惑與不安,世俗或宗教也常以「因果輪迴、善惡有報」的概念來教化百姓,然而農曆七月,其實是漢人社會相當重要的歲時節慶,陰間「好兄弟」返回陽間「放暑假」,陽間的人們則備滿慶典佳餚款待無主祭祀的孤魂野鬼,祈求祂們得到溫飽後,保佑鄉里平安,因而發展出因地制宜的中元祭典。
民俗祭典:認識地方的最佳途徑
適逢中元節,走訪各地中元普度活動,彷彿走逛另類城市博覽會。不只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鹿港、嘉義、澎湖等地也有「輪普」文化,從初一到月底,各地區「輪流普度」,讓鬼魂「天天都有得吃」。除了普度,台灣各地也有不少代表性的鬼月民俗祭典,各有看點,例如:鷄籠中元祭、竹塹中元城隍祭、雲林虎尾中元祭、新埔褒忠亭義民節祭典、宜蘭頭城搶孤,與地方的文化歷史與族群發展脈絡息息相關,因而祭典密集舉辦的農曆七月,其實是透過民俗認識地方生活的絕佳機會。
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2022年以「神鬼小旅行」揭開台灣北中南代表性祭典與鬼怪現場,開設8條期間限定導覽路線,舉辦4場民俗產業講座,打開一般人對死亡、女鬼、平安符、道士的全新眼界。神明與鬼怪共存人間的農曆七月,不如就藉由一年一度的節慶活動認識背後淵源。
不同視角的中元祭 傳達感恩與和平
1.鷄籠中元祭
談到台灣指標性民俗祭典,必提到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的「鷄籠中元祭」,從七月初一開龕門到八月初一關龕門,期間一連串重要民俗儀式,以「迎斗燈、放水燈、主普壇普度」為活動高潮。然而,熱鬧的盛典背後,其實是為了「記取族群械鬥的教訓」。台灣為移民社會,早先在基隆發生嚴重的漳泉械鬥,先民有感死傷慘重、為平息紛爭,以「血緣終究濃於地緣」、姓氏建立連結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並將械鬥喪生的人們合祀於「老大公廟」,每年農曆七月由基隆15個姓氏宗親會輪流擔任「主普」舉行中元祭祀流程。而因媒體報導廣為人知,在基隆望海巷舉辦的放水燈活動,則像「好兄弟的趴踢邀請函」,邀請孤魂野鬼前來吃普度。
地方上雖免除武力相向,較勁意味仍存,「打破頭不如拼陣頭」是不可錯過的地方特色。每年農曆七月,宗親會在此時齊聚,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已超過一百多年。每年基隆人都睜大眼睛看今年主普宗親會的表現如何?主普壇是否比以往更光鮮亮麗?爭奇鬥艷的水燈頭、精雕細琢的大型斗燈,成為宗親團結與競爭的展現、和另類繁榮象徵。沿途的北管表演也因傳入派別、祖師爺、樂器曲牌不同,分為「西皮派」和「福祿派」,互不相讓的較勁演出,彷彿在看一場「老靈魂重金屬樂派對」。比拼之餘,更多是為了祈求宗族興旺,走向族群融合共好。
鷄籠中元迎斗燈遶境。(島內散步攝)
2.新埔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8月17日(農曆七月二十)剛結束的新埔褒忠亭義民祭,呈現的是客家人「緬懷烈士先賢」的精神。從「褒忠」、「義民」等關鍵字,能得知被祭祀者是抵抗侵襲、保鄉衛土的壯烈犧牲者,這些勇敢的客家義士在清代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中抵禦叛亂,成為客家人信仰的「義民爺」,像是地方崇敬的長輩。
然而,許多人對新埔義民祭的印象多停留在「賽神豬」,其實還有「賽神羊」,比誰家養的羊角更長、更漂亮。祭典儀式的豬羊是為了感謝義民爺保佑的供品,飼養得飽滿健康代表信徒的誠意。隨著時代變遷及人道主義,為了養而養的飼養方式逐漸式微,改以撲滿、麵線等素材的造型豬公替代,不變的是「感念先人」的心意。隨著祭典走入現場,也能見證無形文化資產走入當代的轉變。(延伸>> 超道地客家鬼月儀式感)
基隆、新竹、新埔三地區在中元民俗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脈絡,無論是相互比拚或保家衛國,都能看到先民為了開拓新天地的犧牲與努力,也展現飲水思源、悲天憫人的情懷。
新埔褒忠亭義民祭賽神豬(楊千毓提供)
賽神羊(島內散步提供)
賽神豬隨時代變遷,改以麵線、撲滿等素材製成,也是另類傳統技藝的呈現(楊千毓提供)
尋求赦免的新竹竹塹城隍中元祭 儀式展現慈悲性
一般而言,台灣的神明在農曆七月極少遶境「巡視轄區」,因孤魂野鬼好不容易可以出來「放風」,若神明仍於此時出巡顯得不盡「神情」。不過「新竹都城隍廟」很特別,會在鬼月特行「遶境賑孤」,帶著得力助手們走遍大街小巷,看看孤魂野鬼是否有冤情要申訴,以確保地方安寧,更限定舉行「夯枷儀式」,幫信眾消災解厄,展現另類慈悲為懷。
陰陽司公(島內散步攝)
謝范將軍(島內散步攝)
農曆七月初一,為期一個月的「竹塹中元城隍祭」正式展開,走在新竹舊城街頭能看見許多背負著三角形「紙枷」的信徒,在陰陽司公、謝范將軍的押解下繞行城鎮。「紙枷」象徵人們的罪惡和厄運,如古代犯人背負枷鎖沿街示眾。戴上紙枷不僅是裝飾,經道士誦念疏文後就成為儀式的「法器」,信徒須避免與污穢的事物(如洗手間)接觸,脫枷前也要避免拿下或借他人擺拍。綁在紙枷上的疏文就像寫著案件當事人和緣由的公文,要呈給城隍爺審閱。最後再由道士為每人念誦疏文、取下枷鎖火化,方完成「脫枷儀式」,象徵城隍爺赦免人的原罪和災厄。
民眾戴上象徵罪惡與厄運的「紙枷」,如古代犯人負枷沿街示眾(島內散步攝)
道士念誦疏文取下枷鎖火化,方完成脫枷儀式,也象徵城隍爺赦免人的原罪和災厄(島內散步攝)
除了「夯枷解厄儀式」,都城隍賑孤遶境前一天會先舉辦「大二少爺查夜暗訪」。「暗訪」常見於城隍、王爺等有司法神格所屬的廟宇,像是「微服出巡」或派遣神將先出門掃黑的「一清專案」。城隍爺會派出祂的兩位公子輪流接受旨令,在正式出門視察前,沿著預計遶境的道路收服惡鬼,也讓孤魂野鬼得到申冤的機會。信徒在這一晚則會組成護衛隊,手拿火把走在隊伍兩側,場面彷彿穿越到古代。
暗訪團|信徒集結成護衛隊,隨眾神訪查遶境隊伍,舉著火把走在兩側(島內散步攝)
從鬼月,看見民俗的當代價值
農曆七月備受矚目的除了祭典,還有遊走在陰陽兩界的「神鬼代言人」-道士,尤其農曆七月各地普度高峰期,是他們最忙的時刻。往昔,人們在不同的生命時期,諸如婚喪喜慶、流年不順卡到陰、或各類宗教禮俗,都會想到找道士作法,但現代人祭祀或信仰習慣已淡化,轉而從星座運勢、算塔羅、看人類圖等方式尋求生命困境的解方。其一原因是台灣史上曾有對迷信禁止和節約祭拜的政策,導致代代相傳的民俗不再為民眾熟悉;加上都市社會的步調及生活方式不再像傳統農業社會,地方連結與習俗傳承不受重視,導致現代人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時,在文化面形成斷裂。因而相較日本、韓國, 隨四季而生的生活祭典,廣受遊客追逐,台灣人卻對傳統祭典的陌生及抗拒。
然而,信仰其實是人們的心靈寄託,如何讓民俗信仰順應時代需求?不僅在宮廟儀式,現代在電視電影等娛樂產業或藝術創作,也可以看見相關元素。如果你看過電影《孤味》,片中那位在喪禮中作法的「潮牌道士」潮震東,他不僅選擇成為一名道士,還用更「新潮」的方法轉譯傳統符碼,在維繫傳統和因應現代需求中找出解方,例如,他在疫情期間曾舉辦「線上祈福法會」,讓人們在對病毒感到人心惶惶之時,不安的情緒有所安頓。(看更多>> 往來陰陽兩界的『跨界主持人』,潮牌道士忙什麼?)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不變的是,人們的心理支持需求不會消失,而祭典的存在意在讓人心安、必免災厄,引領信仰者成為更好的人。
殭屍的剋星?穿著黃袍拿著桃木劍和符?90年代的殭屍電影,讓我們對道長有許多遐想(潮震東提供)
從鬼門開到鬼門關,無論是富含社會救濟、關懷共好意義的普度,別具特色的各地祭典,或即將到來的「關墓門」(看更多>> 芝山巖大墓公的「好兄弟收心操」)
民俗即人們日常生活積累而成的習俗,並非難以親近的艱深知識。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希望藉由鬼月話題,引領民眾走入在地,以導覽解說、體驗行程、職人講座,聊聊關於鬼故事、神鬼餐桌、道長、接體員和相關產業的故事,一窺各地鬼月生活style,認識不同地區族群的多元特色,喚起大眾對文化的重視,也從不同面向認識鬼月禁忌的背後意義,了解「民俗的當代價值」。唯有透過認識進而理解,並願意參與、關心,文化才得以永續傳承。
跟著「民俗突擊隊」親臨民俗現場
島內散步經典大人氣遊程《民俗現場》系列,每年依各月份祭典活動推出一系列講座、導覽等遊程活動,在「民俗現場突擊隊」的帶領下,與旅人前進民俗現場,一起抓住瞬間,感受當下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