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光旅遊帶來的是傷害而不是發展
隨國人國內旅遊與外籍遊客日增,台灣觀光在興盛之下也衍生其他問題,如連假期間知名觀光點過多遊客使品質下降、環境破壞,同質性老街充斥各地但未能顯現在地文化特色。以島內散步所處的大稻埕為例,每年農曆年前迪化街年貨大街人潮湧入,遊客、採買者卻不知年貨、南北貨對於在地的意涵,亦無法真正認識在地過往的歷史與文化脈絡。而隨著對於觀光、旅遊的反思,永續的概念在這幾年也出現在旅遊產業中。
全球趨勢:聯合國SDGs與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 聯合國2015年9月正式發表「2030永續發展議程(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研議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其中目標12.b.即為「制定及實施政策,以監測永續發展對創造就業,促進地方文化與產品的永續觀光。」
而依國際永續旅遊組織龍頭「全球永續旅遊委員會」(Global Sustainable Tourism Council,簡稱GSTC)的架構,不論是旅行目的地或旅行產業,永續旅行準則的架構分為四個大面向:
1. 永續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
2. 社會與經濟利益(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3.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4. 環境(Environment)
在故事與體驗中,感受土地的價值
島內散步在行程設計上,不只為了符合SDGs與永續旅行準則,同時也透過豐富的體驗、深度的故事、實際走訪在地與空間的路線,參與者透過不同的路線、主題選擇,可以感受不同於日常生活的體驗,或能得到豐富的文化知識。而我們的遊程設計包含了以下四個概念:
- 深入而獨特的體驗:
透過島內團隊的自主開發或與台灣各地方團隊合作,用島內散步經驗培力地方團隊、各地導覽老師,建立深度文化、生態體驗的輕旅行路線。在多元的主題下,每個地方都能呈現各種生活樣貌。 - 感受多元地方特色:
除了呈現地方人文、生態與環境特色,我們也透過這樣的多元性來讓地方觀光與經濟更完善,不只是觀光消費,我們更重視地方的傳承與發展。 - 豐富且深度的文化知識:
盤點地方知識與歷史文化內涵,透過遊程帶領、加入體驗活動、導覽解說,深化以文化為主題之地方知識建構傳承,也讓參與者可以和自己的土地對話,並對台灣有更深的文化理解。 - 與環境、土地共好:
於遊程與導覽中加入環境永續的議題,如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耗產品,這趟旅程讓旅人、在地社區、環境共好,讓自然環境可以保留給下一代子女。
成為永續旅行領導品牌
2012年,島內散步從大稻埕開始第一條導覽路線,歷年來已經在全台接待超過80,000人次收費導覽,設計超過400條文化導覽及小旅行路線,合作超過300位各專業領域的資深導覽員,及各地方創生團隊。
過去十年,我們以小旅行、導覽、兒童活動等服務,滿足員工旅遊、Teambuilding、ESG、外賓接待等需求,引領不同人群重新認識台灣文化資產、歷史古蹟、街區老店、生態環境、農林漁牧、社會議題,讓參與我們的夥伴可以得到日常得不到的體驗、探索地方,進一步認識台灣文化意涵。
讓每個人可以理解這片土地內各個角落的生命故事,透過有意識的消費與行動,促進地方永續發展,並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