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竹地食誌|在關西,跟著茶金奇蹟環遊世界—台灣紅茶公司

文/島內散步

「倫敦、雪梨、鹿特丹、哥本哈根…」台灣紅茶公司後代傳人,細數著那段年年出口的茶金歲月 ,言語之間無比自信…

關於茶,台灣一年消費四萬噸,人人喝茶,人人愛茶,卻鮮少人知道台灣紅茶早在百年以前,就曾揚名海外,出口世界各地,這段歷史要從1920年代,紅茶在全球蔚為風潮說起。

那時,在日本總督府頒布「茶葉獎勵計劃」後,新竹州共計就有61間茶工廠,其中關西就佔28間,儘管產量極大,早期關西地區卻沒有紅茶精製場,也缺乏外銷通路,出口必須仰賴洋行外商。不甘成果被人把持,來自關西上南片羅屋的羅碧玉先生,便整合家族各間茶工廠:「馬武督茶葉組合」、「關西茶葉組合」、「赤柯山茶葉組合」,正式成立「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一方面整合茶葉原料,一方面擴展國際業務,百萬磅的紅茶遍及歐美日,截至今日,就已讓關西紅茶造訪全球86個世界大港,全球貿易的網絡中心,就在關西,開啟關西茶葉的自產自銷。

曾經風靡全球市場,更是日本皇室指定用茶,當深入台灣紅茶公司,就能揭曉各式茶業黑科技。近百年的茶葉倉庫,透過架高木地板及鋪設鉛板,達到四季乾燥的存茶環境;走進審茶室,窺探茶湯秘方現場,不只講究座向採光,尋求均勻光源;也在乎空間配色,素白牆面為宜,漆黑檯面為佳,用以確保茶葉色澤、水色不受環境影響,都是專業茶工廠的百年堅持,只為奉上一杯好茶,好好款待。

當然,紅茶產業在關西能興起,自然也有風土加持。座落牛欄河與鳳山溪交會,關西古名咸菜甕,清代就已有市街雛形,供給著全台三分之一的樟腦出口,不但帶動小鎮發展,更與世界接軌。至十九世紀末,樟腦產業逐漸退場,砍伐後的山坡地,客家人改而種植茶樹,轉變為著名茶產地。除了歷史淵源,緊鄰大溪的地利之便,也成為早期茶業發展的關鍵。後代傳人就分享,在陸路仍不順的百年前,最早期的茶路,是由人力肩挑扁擔,往往在半夜十二點於茶行報到,經過飛鳳古道,早上六點便可抵達大溪,當茶葉上了舟筏,順流大嵙崁水路而下,午時六點就到達大稻埕,準備出港。而當東安古橋及相關道路完工後,才以運茶貨車專送基隆港。

最後,後代傳人也不忘分享,其實做紅茶外銷生意,心臟要大。紅茶銷量的好壞,不只靠口味、靠口碑,還深受國際情勢影響,太平之時是茶金,戰亂之下是茶土,末居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列,安穩是難能可貴。望著斑駁的茶箱金屬刷版,想像雲遊四海的紅茶記憶,聽人講古,彷彿行一條茶人的足跡,既是產地溯源,也是歷史尋蹤,只為給自己一個契機,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