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民俗現場|置身台北大拜拜,看見「都市祭典」的在地溫度民俗現場

文/ 島內散步(史筱薇、吳岱軒)

我們對台灣民俗祭典的印象,一般因為媒體報導的聚焦,多半會記得台中「大甲媽祖進香遶境」、「白沙屯媽祖進香」、以及屏東「東港迎王」等大型祭典。但其實在台北的現代都會裡,每年農曆五月也都會有深具地方特色,且延續百年傳統的祭典盛大舉辦著,俗稱「新莊大拜拜」、「淡水大拜拜」、和「台北迎城隍」的地方祭典都在此時輪番登場。

這些活動都是一年一度的地方大事,也是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祭典濃縮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文化,各項祭儀的進行,也都透露著此地的族群故事與在地發展脈絡。而執行一場盛大的祭典,除了廟方、陣頭相關人員的賣力付出,也仰賴在地產業店家與信眾的支持與協助,更是地方社區鏈結的一大展現。

熬過辛苦疫情,島內散步睽違三年,於台北大拜拜期間,以「民俗現場:2023台北看鬧熱」為號召,再次推出系列導覽和主題講座,帶領民眾從歷史和地方社群連結的角度,認識台北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探討祭典的當代價值,並期待透過理解開啟更多對話的可能。

新莊大拜拜:每年必朝聖的「官將首」發源地

每年最先登場的是農曆四月底五月初舉行的「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這項祭典以獨具特色的「官將首」陣頭聞名,雖然現在全台各地都能看到官將首的身影,但新莊正是祂的起源地。隊伍出發前進行的「喊班」儀式,總是民眾將廟內擠得水泄不通、爭相朝聖的焦點。

全台各地都能看到官將首的身影,新莊正是祂的起源地。(島內散步攝)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原是過往貧病、戰亂過世的無主孤魂,後來在在地居民建廟祭祀後,成為靈驗的守護神,是新莊重要的信仰中心。1912年,新莊仕紳組成的俊賢堂,於文武大眾爺聖誕前夕,開始舉辦暗訪及遶境,請大眾爺與神將巡視走訪大街小巷,消除瘟疫與邪魅。陣頭由地藏王菩薩座前的增、損二將軍,在出巡遶境時不僅手持各式刑具作為神前護衛,同時也職司帶領由諸多信徒還願所妝扮的「官將腳」,因是「諸官將之首」而得名。

島內散步今年從祭典準備前的最後一哩路「開臉」開始,一連三天以導覽進入祭典現場,見證扮將們抹上象徵神格脂彩的過程、街坊鄰里虔誠設置香案接駕的暗訪、以及全員出動慶祝老爺聖誕、祈求地方平安的日巡遶境。

「開臉」儀式中,扮將們抹上象徵神格脂彩。(島內散步攝)

淡水大拜拜:因瘟疫而生,後疫情時代再現榮景

北部地區廟宇的遶境,通常辦在主神的生日、或是成道紀念日前夕,但是「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的日期,既不是清水祖師公的生日、也不是成道紀念日。遶境的原因,其實來自先民共通的苦難記憶——瘟疫。

清末日治時期,淡水因為現代衛生設施和習慣還未建立,在農曆五月迅速轉為濕熱的天氣裡,這一帶非常容易爆發瘟疫,在求醫無門、人心惶惶之下,清水祖師信仰成了安定人心的力量。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迎請清水祖師在傍晚開始舉行「暗訪」,五月初六中午開始日巡遶境,祈求驅逐瘴癘,庇佑平安。隨著瘟疫的緩解,居民對清水祖師的信仰也就日漸旺盛。二十一世紀再逢新冠疫情,儘管疫情期間祭典縮編辦理,人們對平安的祈求卻因疫而更殷切,某種程度上再現了淡水大拜拜的歷史與初衷。

淡水大拜拜期間適逢端午連假,中正路、中山路會封路讓遶境隊伍通行。(島內散步攝)

今年島內散步以徒步導覽參與於疫後復辦的祭典,明顯感受到淡水居民們「報復性」特別熱情地參與。一如往年,淡水大拜拜期間適逢端午連假,中正路、中山路會封路讓遶境隊伍通行,淡水各大宮廟、獅陣、龍陣及北管軒社皆全員出動,地方信眾、店家、陣頭團體共襄盛舉。為了維護現場整潔,里長組織了義工隊伍,在祭典範圍及時清掃;而從前多半由在地人參與的祭典現場,也多了許多慕名而來的參與者,帶著「大砲」長焦鏡頭,細膩記錄著一切。

台北迎城隍:在地軒社共同維繫「大稻埕守護神」慶典

霞海城隍是同安人的守護神,隨著1860年代開港通商、茶產業興盛帶動大稻埕地區的發展,輾轉成為地方守護神。到了日治時期大稻埕在地仕紳與商家,感念城隍老爺眷顧,開始舉行盛大的祭典活動。商人更利用廟會進行宣傳促銷,讓霞海城隍神威遠播,慕名而來的香客絡繹不絕。大稻埕的繁榮與霞海城隍信仰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大稻埕在地北管軒社台北靈安社。(台北靈安社提供)

「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這句俗諺描寫的正是台北迎城隍的景象,報紙也曾記錄著數十萬人參加祭典的盛況,「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也在2010年登錄為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

雖然近年台北迎城隍規模已不如以往盛大,但今年在地北管軒社台北靈安社、台北雙連社等地方有識之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揚子弟精神,舉行暗訪及遶境,台北八將團也睽違多年重新凝聚八將子弟,嘗試復振屬於大稻埕的「扮將信仰」,在現今是難能可貴之舉。

台北八將團睽違多年,嘗試復振屬於大稻埕的「扮將信仰」。(島內散步攝)

發跡於大稻埕的島內散步,自2013年起持續舉辦台北迎城隍相關講座及導覽場次,帶領民眾關注無形文化資產議題。除了以活動吸引更多民眾認識在地文化外,也號召辦公室同仁,藉由設置香案、準備鮮花素果團拜接駕眾神祈求平安,進一步參與實踐地方文化。活動結束也落實「不侵擾在地」的永續原則,維持環境整潔。

島內散步藉由設置香案參與遶境,進一步參與實踐地方文化。(島內散步攝)

在現代都會中,傳承民俗文化與地緣認同

高度都市化的台北,乍看是和傳統祭典最衝突、相去甚遠的區域,事實上卻是廟會活動最頻繁的城市之一,百年來維持各式各樣規模的年例祭典。

以北部地區最早發展的新莊為例,傳統民俗透過一代一代居民的維繫,在現代社會中仍持續傳承。每年大拜拜,新莊街、頭前庄、中港厝三區往往全員出動,攜老扶幼在家門前等待文武大眾老爺的到來。老人家堅持等到接駕完才回家睡覺,年幼的弟弟夢想長大跳官將首,文化被上一代守護著,也在最年幼的一代扎根。

新莊大拜拜暗訪遶境,在地居民攜家帶眷擺設香案接駕。(島內散步攝)

這些廟會祭典,往往被居民視為地方上的「第二個過年」。除了能透過這項宗教盛事,看見地區過去先民的族群與故事外,平日因繁忙而互動有限的街坊鄰居,也在這時能夠聯絡情誼。祭典結束後盛大的流水席,即展現了祭典社交功能強大的一面。這也是島內散步在《民俗現場》系列活動中,試圖讓參與者了解並參與的文化內涵。

然而,因當代社會由農業轉向工商,帶來生活型態與價值觀的轉變,使得都市中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更不容易。除了過度燃放鞭炮、亂丟垃圾的環境問題,移住居民對在地民俗缺乏理解及認同,也都是其持續面臨的挑戰。甚者,傳統的祭典組織中,新舊世代的交接斷層導致後繼無力,也是一大難題。過去三年的疫情,更加速這些祭典的改變或消逝的速度。

透過溝通理解,讓民俗祭典與都市生活共好

在台北大拜拜的廟會祭典中,我們看見了在地居民試著讓民俗祭典融入現代都市生活的努力。

祭典範圍的街道中,當神明路過,放完整串鞭炮留下了滿地紙屑,只見兩旁的居民迅速把街道掃淨,還原祭典前的整潔;陣頭人員總站在第一線協助指揮交通;而協助維持秩序的警察同仁,雖然堅守岡位執勤,卻也共享著祭典現場的熱鬧氣氛。祭典中的各方參與者,自發地形成一種充滿暖意的共同體。

在地居民透過自發維護環境整潔,努力讓民俗祭典與現代都市生活共好。(島內散步攝)

要讓一場地方上的盛事圓滿,除了主辦單位與陣頭人員,以及如警方、清潔隊等在地相關單位的協力與配合,其實最重要的是在地居民、信眾的支持與關心。透過事前溝通達成約束與共識,相信能用更共好的方式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舉辦民俗慶典與日常生活機能的平衡點,仍在不斷尋找中。現階段島內散步希望透過導覽推動的,其實是一個從理解以至能開啟對話的過程。當傳統與現代生活能在對話中找到共好的可能,文化傳承的這條長路,才有機會繼續走下去。

一場地方盛事,除了警民與相關單位的協力,更需要居民的支持與理解。(島內散步攝)


2023 跟著神鬼涼一夏

俗話說「全世界的人都怕鬼」,但其實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套人神鬼相互「共好」的模式。今年島內散步帶你藉由祭典與鬼月話題走入在地,一窺各地鬼月生活style大揭密!
✨ 民俗現場全路線https://walkin.tw/page/1198


延伸閱讀|
·2023民俗現場☞ https://bit.ly/3slnYN3
·大溪大拜拜現場報導☞https://bit.ly/45Nj4Xs
·2022神鬼小旅行全記錄☞ https://bit.ly/47Yf091

*本文歡迎轉載,還請註明原文標題及出處為島內散步,並來訊告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