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多元共融議聞報|小旅行拜訪「老朋友」社區,青銀共融在台進行式

文/島內散步(高穎婕)

再過一年,臺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屆時全台將有五分之一的人超過65歲。「高年級生」既是社會的重要成員,也是生活上的重要夥伴。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你有多久沒能和爸媽、爺爺奶奶一起吃一頓飯呢?上一次見面,你們聊的又是什麼話題呢?面對這個提問,也許你頃刻間語塞,這也是我們社會的現狀。台灣高齡化「資歷」已超過30年,「好難溝通、為什麼他們就是聽不懂」這樣的世代隔閡卻持續在日常上演。常見長輩因不擅使用3C產品,讓他們逐漸和身邊的人與社會失去連結,彷彿得了「失語症」。而社會重組、科技進步,造就的迥異成長背景與價值觀,更加劇世代衝突。

跨世代連結成當前臺灣社會重要課題

面對「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許我們只是缺少一個走近彼此的機會。留意時下社會現象、自2014年開始便將議題結合導覽的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今年更首度推出青銀共融主題路線「走進樂活南機場,「銀」接百變生活」,希望和民眾一起走近「老朋友」的生活,重建跨世代連結。這一回,將從台北銀髮族密度數一數二高的萬華南機場忠勤里開始走起,從地方歷史與人群的生活觀察,一探青銀議題進行式、與地方青銀生活圈成形的脈絡。

從「機場預定地」到「銀髮社區」的南機場

說到萬華南機場,你會想到什麼呢?許多人會想到年輕人愛逛的南機場夜市,但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高密度的藥局、診所、和長輩。位於萬華區與中正區交界的南機場為什麼老年人口特多?一切與差點成為「機場」的故事有關。在萬華長大的島內散步導覽員分享,萬華其實分三區,北萬華繁華如西門町,中萬華如艋舺龍山寺觀光氣息重,而地勢低窪的農業區南萬華(加蚋仔)則是台北糧倉。萬華無論水路或陸路皆為台北往返各地的交通核心,地利之便和軍營進駐的過往,讓位在南萬華的「南機場」二戰期間曾被指定「台北南邊備用機場」。實在很難想像,眼前的畫面可能不再是佝僂身軀的長輩,而是一架架的飛機起降。

藥局和診所遍布南機場,顯現銀髮社區的特色

曾為「摩登住宅區」,從建築一窺長者居住環境

碩大的腹地也成為政府安置人民的首選,承接國府來台大量軍眷和八七水災流利失所的受災戶,在1962年成「全台最大的違建聚落」。然而在美援下的「南機場公寓」搖身當代「摩登建築」,設有藝術感的獨立旋轉樓梯、採光通風好,更為當時「全國第一個有沖水馬桶的國宅」,「大家瘋拍的港風建築其實是『台風』!」導覽員一席話讓眾人驚呼,原來當年的南機場整宅吸引不少跨國政府來台取經,香港就是其一。

為了安置大量人口,人均配給空間僅有8至14坪。因此地房租便宜生活機能好,即便居民與建築都漸漸高齡,狹小的空間、需要一階階慢慢爬的樓梯仍成為收入不高的「打拼人」和「榮民」棲居之處,無經濟能力與體力遷出,更別說都更,因此南機場在時代變遷下,從最「摩登」社區演變成「老人離不開、建設沒起來」的邊陲地帶,貧困議題、世代斷聯等問題逐漸浮現。其實不只南機場,現今也有許多長輩受困家中,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家戶面臨的青銀議題,也像在家中蓋了一座「南機場社區」。

設有藝術感的獨立旋轉樓梯為南機場整宅特色,像是霍爾的移動城堡

在「老朋友家」待一整天

在南機場來場角色扮演,假使你是位行動不便的長者,外出應該要搭電梯吧?只見眼前拄著拐杖的爺爺從狹窄的巷弄步出,依著樓梯小心緩步而上,對他來說這或許是生活的最大挑戰;好吃的夜市,背後不盡然有美味的關係,以外地人為主組成的夜市,與長輩生活圈形成微妙競爭關係;青年公園附近住的不一定是青年,遍布國宅倒成為長者活動的地方;工作方面不少以拾荒為業,但近期萬華社區資源回收場遭勒令停業,許多長者頓時陷入危機。幸好,在地方上有不少年輕世代持續關注這些課題並投入支持,島內散步也透過行程串連,帶民眾在散步間觀察地方如何實踐青銀共融。

試想如果你是長者,在南機場的一天會是怎麼過?

廢棄將軍宅,搖身「青銀共融基地」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串聯資源將廢棄將軍宅,打造成跨齡的多功能空間「南機場樂活園地」,連結人群與社區,不論銀髮族或孩童都能在此運動、共餐或閱讀;更以食物銀行延續資源利用,提供長者照護與共餐服務,在這裏,有一群關心你「有沒有好好吃飯」的人,接納每一位食客,也許是獨自生活不便煮飯的長者,也許是缺少陪伴的孩子,他們都是座上賓;同時成立「書屋花甲×而立書店」接住中輟少年獲得一技之長,讓青少年在這得到學習、女性與中老年無家者從這裡再站起來,跨世代交流也因此開啟。

一站式服務、全齡照顧的社區關懷照顧據點

不僅方里長一人,兒女也接續投入,他們的跨世代合作也讓青銀共創的精神體現在支持行動,也吸引很多年輕人進駐,集結成在地社福大本營。有如五角伴關注拾荒長者,引介企業高價收購回收物再製成鞋,環保又兼顧ESG;也有如友洗社創和芒草心心手村培力中心,提供無家者和弱勢者就業培力,讓不同人群重返社會的可能,開啟外界與地方長者交流的大門。

青銀共創二手店,打造多元包容的空間

青銀共融體現在人與人互動,也呈現於建築空間。行程來到隱身南機場的神秘地下室,暖黃色調陳列溫馨,沙發坐著社區的孩子們,工作區的老師傅專注地修繕物品,也有長輩拿著電器前來。「你好我是不倒翁!我不姓不也不姓倒,我姓翁!」元老級店員不倒翁親切地招呼著,這裡是「一碼-人與物的再生基地」,坐落南機場二期整宅,商店、廟宇環形而立,像座遠離塵囂的異世界。

進入神秘地下室,元老級員工不倒翁為訪民眾熟練地導覽,像極了空間裡的「櫃姐」。

「大水溝二手屋」店長貴智接續現身分享:「這裡像是地方的百貨公司,大水溝是裡頭的專櫃,還有像小家電維修、社區實踐協會等團隊共同進駐。」曾在人生百味服務的貴智有感接住弱勢的關鍵是「彈性友善的工作」,帶著循環經濟理念與扶弱精神,以二手店為始提供弱勢培力,打造以人為本的彈性職場,大水溝「櫃姐」不倒翁就是培力對象之一。

空間規劃上,每一區就像家中的房間,與ikea主題展間異曲同工。

另一位店長 Sting 時常在倉庫與店內兩點一線奔波,思考手中的物品如何重獲新生,聊到共創二手店的契機他分享:「在我小時候,這裡是國軍福利社,樓上有很多老人都會下來買東西、逛街話家常。」居住在萬華的他長期關心本地,曾服務於推廣共煮共餐的「南機拌飯」,也持續思考如何將累績的維修經驗有所運用。

Sting 希望這裡不只是二手買賣,更能成為推廣「再生生活概念」的示範場域。

Sting 口中的廢棄福利社在年輕的團隊一碼進駐後重新開張,也吸引不少跨世代的成員到來。「如何結合不被主流職場接納的人,以及被主流市場拋棄的物?」兩位店長找來不倒翁,攜手共創主打「弱勢就業、舊物再生、平等交換、修復改造」的空間,給予人和物第二次機會。琳瑯滿目的二手物陳列,除了能撿便宜減輕生活負擔,更重現當年福利社連結街坊鄰居的功能。

除了老物修復,也提供弱勢培力支持和獨居老人照顧,更不定期舉辦二手市集連接人群。

島內散步與大水溝合作,引領民眾體驗二手店員的一天,從二手物整理定價的過程激盪對物品的再生想像,也與長者店員有交流的機會。儘管店名來自緊鄰的西藏路曾為汙水溝這樣不甚美麗的過往,但二手店確如水溝般海納百川、多元包容,更將地區整建記憶化為空間新生起點。

散步導覽結合青銀共融空間的二手店員體驗,讓民眾在參與活動中有青銀互動的機會

他們在廢棄空間步步打造接住弱勢、讓青少年在此學習、讓不同世代能在此交流的場域。對在地長者來說這裡是不可或缺的維修中心,也經常有社區的小孩於此辦活動,或弱勢夥伴小聚交換跨世代經驗與生活資訊。他們讓「舊空間與舊物」再生,透過二手物改造示範再利用可能,也讓所有人有重獲新生,更讓所有到訪者體驗如何與培力工作者一同工作,為培力者建構發揮的舞台,青銀世代都能各自有充分的社會參與。

跨世代共創,打造包容職場與青銀實踐的小天地。

結合企業 DEI,促進青銀共融友善職場

現今有許多企業以資源捐獻表示對議題的支持,友洗社創的負責人林立青就提及,曾有企業就曾透過捐助清洗器材,間接為這些「新手」的重返社會之路獻上重要支持。然而高齡化社會下,不同世代間的協作及員工家中照顧需求,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管理課題。不僅是資源挹注,「如何創造連結」一直是企業與組織想像受限之處。島內散步分享,本次青銀共融體驗方案也對接「企業DEI政策」,這場「教育訓練」不上課,而是帶夥伴體驗「別人的生活」。

透過導覽結合工作坊,不僅創造跨世代生活記憶連結,也看見地方如何協力「高年級生」發掘潛力開啟人生第二春、建構彈性職場、不因年齡限縮合作可能;親身體會長者和孩子如何在青銀共融空間此找到適合的活動,同時被社會安全網承接;更感受南機場社區的包容與扶持力,藉由青銀合作翻轉區域的可能性。這些都是激盪服務對接青銀世代的方式,也很適合促進不同世代員工合作與學習,並提供企業借鏡思考不同年齡員工的適性發展。(>>企業DEI方案

散步導覽間帶給大家不同的視角,觀察青銀生活圈與共融職場

跨界合作倡議、從青銀到多元文化共融

除了藉體驗活動帶領人們感受青銀共融,島內散步也與關注青銀議題的媒體共同倡議,並與即將上映的青銀共融題材電影《花漾奶奶金難搞》合作推廣,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如何讓跨世代人們共創友善且有創造力的生活。

不只青銀議題,也有設計「多元文化|跟著「新台灣室友」逛緬甸街學做菜」的共融主題路線,帶領民眾造訪常遇見卻沒有太多交流的新移民朋友,認識多元文化在台灣的日常。

從逛市場、手作家鄉味等互動拉近距離,看見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共融議題為社會結構牽動,各地狀態也不盡相同,島內散步青銀共融路線以南機場為首,走進這片印象中的「老」區域,不論從建物、居民碰到的「老」問題、或年輕世代進駐帶來的「新」想法,都是一種方式帶領民眾更認識台灣社會現狀,而有機會守護台灣,未來也將持續將共融精神融入不同地區企劃或企業Team building,打開不同人群的互動機會。不變的是持續透過有意義的旅行體驗,走進社會中多元的生活場景,體驗議題的發生、了解不同價值觀的時空背景,看見不同族群的需要。期望跨世代能有更多關懷與對話,邁向兼容多元的社會。


歡迎光臨議聞中心-議聞報

從「性別、人權、多元共融、環境」四主題,分享走進議題現場的觀察與反思,
邀您一起加入議題討論的行列,化身「聞議青年」,關心生活中的議題。
✨ 議聞小旅行全路線|歡迎光臨議聞中心

《延伸閱讀》
人權議聞報|社工帶路,西門街頭探索無家者的漫漫回家路
性別議聞報|走進百年前職業婦女⽣活,看見劃時代平權突破!
環境議聞報|清涼秘境「划水摸魚」!變身「北海小英雄」守護棲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關聯文章:
DEI企業方案|多元共融:無家者關懷工作坊
人權議聞報|社工帶路,西門街頭探索無家者的漫漫回家路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