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名行程認識橄欖先生!【食物源旅|新竹寶山:竹風糖漬風味,深度物產巡禮】
途經竹43縣道,很難不被斗大的寶山橄欖招牌吸引。然而,橄欖與寶山的故事,卻要從四十多年前說起。
早前,橄欖先生余宗禧原本在頭份開塑膠工廠,後來遭遇石油危機爆發,工廠倒閉後轉做餐廳,最後回到家鄉務農。那時帶回家的,並非事業有成的金山銀山,反而是一付三餐不定而受傷的腸胃,後來藉著吃橄欖慢慢調養,最終漸漸痊癒,是推廣橄欖的初衷。
四十多年過去,一路以來不只成立了全台第一間橄欖產銷班、成為十大傑出農村青年、分送超過四十萬株橄欖樹苗,甚至還遠赴南非協助當地台商種植橄欖,連寶山鄉公所都將橄欖訂為鄉樹,成為名符其實的橄欖之鄉。
如今,橄欖事業由兒子余振華協助業務發展,回憶早年時光。他哼起《賣橄欖》一曲,「橄欖香橄欖大,我們的橄欖有秘方,不信你來試一下,人人吃過笑哈哈!」他說那時只要聽到這首歌,大家就知道爸爸來了,日子一久,大家不記得余宗禧的名字,卻記得橄欖蜜餞的酸甘甜,爸爸也漸漸成為寶山人口中,那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橄欖先生。
當政府推廣一鄉一特色,那寶山的特色是…?
余宗禧回到故鄉寶山時,正逢政府推廣一鄉一特色,那時他不走熱門路線,放棄在地小有名氣的茶葉、柑橘、稻米、綠竹筍等作物,反而雀屏中選冷門的橄欖。當時不只人們笑他傻,連自己種稻的父親也不支持。畢竟橄欖從樹苗到結果往往少輒十六年,根本不會有人想規模化種植,甚至那時橄欖在寶山的種植規模,也僅零零星星。


余振華說,「我爸爸的腸胃問題,可以說是吃橄欖吃好的,或許就是自己吃有效,才想分享出去。」其實醫食同源的道理,一直流傳在客家人的餐桌上,不只橄欖根燉湯是顧胃首選,甚至橄欖也能幫助小孩發育成長,是一帖民俗藥方。而除了民俗藥用,余宗禧更反覆從科學角度認識橄欖,發現橄欖不只高鈣高纖,更富含維他命、橄欖多酚等營養成份,可說是好處多多。
因此,看重橄欖未來發展,不顧家人反對,經過四十年打拼,橄欖先生目前合作種植超過四十公頃橄欖,主要以台灣原生種尖仁橄欖為主,其含油量僅3%左右的天性,不同於地中海油橄欖的12%到24%,看似不適合榨油的缺點,反而卻催生出各式蜜餞及料理手法,是農家在不同風土、不同作物特性下,孕育不同手法的因材施教。此外,為拓展食農教育,橄欖先生更栽種錫蘭橄欖、沙梨橄欖、油橄欖、黑橄欖等品種作為教材,一一分析不同品種差異,堪比橄欖研究室。


在寶山種橄欖,其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採收期以外的時間,若想一親橄欖樹芳澤,可是十分不容易!往往必須穿過看不見前人足跡,且草長及腰的叢林,這種刻意不除草的做法,竟也是余家父子試錯多年的智慧。
原來橄欖樹習慣野放,不需要密集除草,或是噴灑農藥,就可成長茁壯。如此一來,不只能讓橄欖作物天然無毒,也照顧橄欖園周遭生態。每每十月份採收時,螳螂大軍大舉出沒,就是生態界給出的無毒證明及產品履歷!余振華笑笑說,「之前其實有實驗過比較頻繁的除草,結果反而蟲害增加了,後來就以粗放為主,也因為適合粗放,所以十分適合斜槓的假日農夫來種植。」
然而,如今說來雲淡風輕,當年實驗大規模種植,卻得下足功夫!不只得依照橄欖習性,鑽研一門橄欖風水學,還得藉由不斷試錯,才能一年一年,慢慢找到豐收的方程式。
首先,寶山多丘陵地,土壤排水良好,具有適合種植的利基,但考量新竹風大特性,最好也選擇背風面的南面或東面山坡,來確保果實成長無憂。再來,橄欖作為常綠喬木,多年實驗後,發現種植距離最好達八公尺,來確保每顆橄欖樹都有充足日照。另外,為了方便採收,橄欖也需要定期矮化作業。
最後,為了規模化橄欖產業,就必須解決結果時間動輒十餘年的大魔王,於是余家人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鑽研嫁接育苗,最後找到靠接法,嫁接砧木與果量豐碩的枝條,不只確保優良產果基因,也讓嫁接成功率從個位數提升至90%以上,甚至縮短一半結果時間!靠著關關難過關關過,當湊齊天時地利人和,橄欖才能成長茁壯,在寶山落地生根。


集合整座油田社區!滾動農村永續!
二代進入經營核心,挑戰守成也考驗創新。余振華不只從打橄欖、釀橄欖的食農五感體驗出發,讓旅人藉由身歷其境,來深化與土地的關係,更邀請油田社區在地的柑橘果農、雞蛋農、木造社、霓虹燈藝術家等夥伴,一起舉辦在地活動,促進社區永續共好發展。
其中,十月份左右的橄欖採收期間,大伙往往組成收成大隊,一組人提著竹竿敲敲打打,橄欖紛紛落下;一組人樹下指揮,確認橄欖方位,這般你敲我撿的景象已在寶山上演數十年。此外,糖釀橄欖也是熱門體驗,一層糖、一層橄欖,只要冷藏放置三、四天後,就有天然酸甜的好滋味上桌。對此,余振華說「小時候沒什麼零食,打打橄欖、打打梅子就是享受。」看來這般滋味,吃得也有回憶。
四十年如一夢,第一代橄欖先生余宗禧不顧父親反對,在不被看好下種起橄欖;第二代橄欖先生余振華不顧父親質疑,發展食農教育與多元行銷。叛逆就像是一種家族基因流傳,不只推動寶山橄欖事業一代傳一代,也讓橄欖先生的故事,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