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人家依著一口塘浣衣、一片田仰賴一口塘的灌溉,這座又稱「千塘之鄉」的城市就此發展。
埤塘是桃園人再熟悉不過的水利設施。在桃園大圳興建之前,一口口埤塘,不只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更因為離住宅近、水質純淨可供民生用途,因而成了厝邊鄰居聚集的「社區情報站」。
隨水利設施發展,如今,埤塘轉成以調節水源、休憩娛樂為主要用途。埤塘所保留的城市發展記憶,使其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桃園市政府更在2022年推出水文專書《觀塘.塘觀》,紀錄獨特的埤塘文化,以及埤塘作為桃園永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它為桃園這座城市培育了自身的韌性。
一口埤塘都是桃園地方史的一塊,各自擁有生態面、人文面、社會面的脈絡。
如今,它更是永續發展的關鍵角色。


近年,桃市府將埤塘改造為休憩公園,如大湳森林自然生態教育基地。因半世紀的軍警封閉營區,造就園區內豐富的生態,現提供民眾認識埤塘、親近生態的活動。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新聞處、大湳森林自然生態教育基地粉絲專頁)


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主導的地景藝術季,自2013年舉辦至今。融入坡塘景色,埤塘串起了桃園的藝術地景。
(圖片來源:桃園觀光導覽網、桃園事)
大圳、河川、埤塘,自帶與水共生的永續韌性
「一開始桃園人要居住時,水是不夠的!」島內散步水資源路線導覽員泰佑說。桃園埤塘的成因,來自當地地形與水質不利於蓄積水資源,因此必須人工挖掘埤塘,供農業與民生用水。
一直到桃園大圳的竣工,桃園「逐埤塘而居」的聚落需求才逐漸下降。當水源取得更加方便,城市開始擴張,埤塘也陸續退場。他們未曾消失,轉成了另外一種形式與人共生——人們熟知的大園店子埤,是座守護鳥類棲地生態公園,還有近期熱門的「地下宮殿」水の秘密基地,其實是大樹林地下式滯洪池。

2024年開幕的「地下宮殿」水の秘密基地,是為大樹林地下室滯洪池B池。
(圖片來源:桃園市水務局 官方粉絲專頁貼文)
埤塘不只是個水利設施,更象徵著人們求水維生、與水共生的生活智慧。這多樣的水資源,讓桃園自帶與水共生的永續韌性,是人們面對永續議題時,不可多得的重要資產。(👉🏻 延伸閱讀:實踐人與海的合作共生,擁有永續發展的必備韌性!)
「所以我以『小旅行』為課程主題,降低了大家認識水資源議題的門檻。」島內散步導覽員泰佑,分享他多年在桃園八德社區大學教授《桃園尚水:水資源微旅行》課程的經驗,「小旅行」創造了住民對水資源議題的認識動機——課程當中,許多現居八德的學員並非全是土生土長的桃園人,人們移居至此,因為生活親近埤塘,期待有更多認識。並參加課程安排的小旅行親身走訪現場。
以小旅行觸發,有些人分享自己跟另一半在埤塘邊散步的經驗,有些人也談到埤塘水質的問題,相談甚歡之餘,也發現水資源與我們的距離,從不如想像中遙遠——發現無論是資源,還是污染,都以你從未想過的距離,日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開啟一趟小旅行,組成水域巡守隊
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和水的距離若即若離。
島內散步始終相信,跨出腳步實地走訪,親眼看見水域生態的豐富、親耳聆聽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秘密,就將能親身感受到水資源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相連。人與水的距離,從不遙遠。
以親身走訪作為第一步,兼具深度與趣味的水資源小旅行就發生在桃園。
桃園水資源多樣,一趟水域巡守小旅行,可以走訪桃園水域上游最具代表性的埤塘,沿著水源頭開啟「埤塘岸堤潔淨行動」,源頭保護水資源減緩水汙染;也可以探訪老街溪出海口的國家級重要濕地 「許厝港濕地」,欣賞美麗綿長的沙丘,也認識從潮間帶認識生物多樣性,做永續實踐的第一步;另外,桃園還有低碳足跡、不與小農爭利的智慧農場,那水回收率高達9成的水耕蔬菜種植方式,是水源永續利用的重要實踐。

吃的到的水資源!在桃園品嘗水耕蔬菜,體驗現地採收!
踏出步伐、走近水源,水資源守護從不跟想像中一樣遙遠而無趣。踏上探索台灣「水生百態」之旅,深入巷弄,聆聽各村落的水故事——在水資源多樣的桃園,將體會到埤塘在日常生活、文化發展與環境塑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只有淨灘,加入「寶島巡田水」,開啟對水資源的多元想像,親身感受這些動人的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