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島內散步(高穎婕)
若你曾參加島內散步 #大稻埕小旅行,應該會對這位元氣滿滿的中藥行老闆不陌生。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 聯通漢芳 」徐老闆,也是用這樣的態度在經營中藥行與大稻埕。18歲進中藥鋪當學徒,後來自行開業,他既是中藥行老闆,也是現任迪化街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
而位於 #迪化街南段、霞海城隍廟斜對面的聯通漢芳,可說是立於「年貨大街搖滾區」。今年年貨大街不擺攤,對店家是否造成影響?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這條街的變化?實際訪問兩代經營者,他們這樣分享:
對年貨大街的觀察
「早期年貨大街,和近年有什麼不一樣?」
徐老闆分享:「近年的年貨大街,賣的東西菜市場絕對買得到。」相較過去店家自己擺攤招徠客人,近年多是外來攤商向店家承租攤位,商品良莠不齊,逐漸失去這條街的特色。他希望左鄰右舍能去把關,否則外來攤商只做兩星期的生意,後遺症卻是留給遊人不良的印象,「結果人家說年貨大街都只能買到普通的東西。」
這兩年因應疫情,年貨大街不搭棚,他卻發現在地商家開始尋找不同的出路,也嗅到轉型回來的氛圍,更觀察到 #買氣更早出現!往年年貨的詢問熱度,發生在農曆年前後,今年則因線上與線下活動的多元經營,讓「買年貨」不僅限在這15天的年貨大街,例如從1/1就開跑的 #蝦皮年貨大街活動。
他認為「今年是關鍵!」#希望把在地店家行銷出來,#回歸年貨大街的精神。
年輕一輩怎麼看
「這兩年的年貨大街沒搭棚,有什麼變化嗎?」
協助經營的女婿宇沛分享:「剛回來幫忙時,街上店家還算多元,有糖果糕餅玩具年菜等等;近年攤位就比較趨同。」
「就生意來說,大稻埕店家多是做老客人生意,最大差別在少了租金和人潮,但也減少了垃圾和喧嘩。」「#試吃人潮不見了,#街道變乾淨了、逛街的心情不會被打擾,反而 #走進店裡的人變多了!」
年貨大街裡的中藥行
以往過年,傳統的中藥材、南北貨都是常見伴手禮,但一般中藥行給人的感覺是「老的、害羞的」,徐老闆則希望,能讓中藥行轉型成「親切、多元、養生」的感覺。
瞄準趨勢,開發藥膳食補系列、花草茶包,擴大藥草的療癒範圍,並推出水果茶、年節禮盒、手工皂材料等產品。徐老闆表示:「希望做到,#讓客人來中藥行,#不用怕不知道如何買、#要買什麼」。也搭配趣味講解、手作體驗,為年輕一輩埋下中藥智慧的種子。
不搭棚然後呢?#在地店家的轉型與創新
少了政府補助,多了特色創新,店家觀察年輕人簡易料理、囤貨的習慣正興,推出相應的料理包,也嘗試新型推廣,包含攤車、媒體宣傳,或在蝦皮、官網做線上販售,更希望將中藥行從店面發展成「品牌」。
擁有食品科學相關專業的宇沛也分享:「食品科學和中藥,雖然分屬東西方的科學,但我可以用食品科學比較輕鬆白話的語言,去推廣多源自古書、比較文言中藥,也滿有趣的。」
徐老闆則豪邁地說:「只要是與推廣中藥的事情,我都很很支持。」他認為業者應將產品好好推廣,把中藥的故事說給年輕人聽,「好的產品不怕被淘汰。」努力提升自己的產業,不墨守成規,將不同的客群互相結合才是最好的方法。如同因應年貨大街的轉型,因為時代,而擦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