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放大大溪|讓「用不壞的傢俱」傳承技藝與記憶—新玉清木器

文/島內散步(吳岱軒)

大溪曾因精湛的工藝成為台灣的神桌市場上的首選,然而九零年代起因產業外移中國、低成本佛具傾銷回台,讓許多木藝行受到嚴重衝擊,紛紛退出市場,僅有少數店家選擇轉型,有的如老街第一間轉型複合式經營的協盛木器/姚茶館私房料理,發展餐廳的經營形式;有的如新玉清,以DIY體驗教室等面貌屹立於大溪老街區。

走進新玉清木器行,迎來的即是一陣撲鼻的木材香氣,老闆娘美麗姐自門前迎接我至店內最後方的迎賓空間,老闆坐在一張等身大小的實木茶几前,遞上一杯熱茶開啟話題。眼前大膽跳色卻又工整接合的實木茶几令人目不轉睛。美麗姐解說道,這張茶几用上了大溪自豪的榫接工藝,不像一般實木接合會擔心時間久了脫膠。

作為一間木器行,傳承大溪木藝的那種驕傲,一進門就感受得到。

店內的茶几用上櫸木與深色黑桃木,透過榫接跳色拼接,獨具特色。(新玉清提供)

「好香、好美、好好摸」五感體驗讓木藝走入心裡

原來,這就是新玉清想呈現給每一位客人的景象。

美麗姐說,現在新玉清這間店的存在,其實有一些教育意義。希望從客人一進門就開啟對木頭的五感體驗——從撲鼻的木香開啟客人好奇心,緊接著見到一大塊共四十四格的木材樣本解說版,你可以聞到、看到、摸到每一種木材的香氣、紋路以及觸感。接著看到示範木工楯接的模型,動手拆卸、再接合,了解木匠們為什麼能不用任何一根釘子,做好一件堅固的傢俱。每一位客人都會從源頭了解這些玲瑯滿目的木藝產品,進而了解實木傢俱的價值所在。

店內展示各式木料以及榫接模型,讓客人以五感體驗大溪木藝精髓。(島內散步攝)

只有在店内閒暇之餘,店內唯一的匠師,也就是老闆本人,才會撥空到工廠製作客戶訂製商品,價位較高的神桌或傢俱。老闆說,以訂單量來看,現在和過去木藝產業極盛時期的差距大約是二十倍。除了產業變遷,少子化加上年輕世代宗教信仰的改變,讓神桌的需求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也因此,過去主要「幫神做傢俱」的新玉清,才逐漸轉型「幫人做傢俱」。

「看到這張椅子就想到阿嬤」不會壞的傢俱傳承木匠家族記憶

「我跟你講,客人都不會跟我買重複的傢俱,因為根本就不會壞。但有可能因為發現品質很好,下次就會來跟我買床、櫃子或其他傢俱。」

美麗姐自豪地介紹著。實木材質的穩定性,加上榫接工藝的強韌結構,讓新玉清的實木傢俱能代代相傳,幾乎沒有保存期限。說到這裡,老闆指著旁邊一張福州椅問:「你猜猜看這張椅子幾年了?」我保守地回答「大概五十年吧?」。美麗姐迅速回道:「不只!這是我婆婆的嫁妝喔。她現在雖然人已經不在,但是我看到這張椅子就會想到她。」

原來,老闆剛從父親阿清師手上接下「玉清木器行」時,美麗姐還在外上班,新玉清的大小事務則由婆婆負責打理,婆婆過往後,美麗姐也接替了店內支柱的角色,協助老闆和新玉清營運和轉型,除了打理店內,也透過老拍照和客人分享,讓更多人了解木匠職人的價值所在。

對比今日「快時尚」傢俱快速汰換的特性,新玉清透過木匠的職人精神展現了實木傢俱的永續性。除了堅固耐用,透過「睹物思人」,這張椅子好似也傳承著木匠家族中,女性成員的強韌與驕傲。

美麗姐:「婆婆現在雖然人已經不在,但是我看到這張椅子就會想到她。」(島內散步攝)

木匠X古蹟修復師,堅持「修舊如舊」傳承文化資產

老闆簡登賀精湛的木藝功夫,可不僅限於神桌和傢俱的製作。他其實還有另一個驚人的身份是「古蹟修復師」,從政府立案的古蹟,到民間大老闆珍藏的古物,他都曾經手。談到古蹟修復,他最在乎的一件事,是「修舊如舊」。老闆舉例,他曾在修復一張神轎時,總覺得扶手上龍的圖案動作不自然,仔細比對後才發現,左右的龍頭在前次修復時接反,已經和原貌不同,但過去修復的人都沒發現。

原來,除了雕刻功夫,古蹟修復師更需具備的其實是充足的文史知識,才能將文物修復得接近原貌。老闆說,早期匠師常有必須「修舊如新」才能向客戶交代的觀念,導致這些文物並未按原有的樣式被修理,即便外觀如新,也會在文化傳承上有所斷裂。

面對這種情況,與客戶溝通的能力更顯得重要,因為還原文物經常是需要耗費更多成本的,需要確保物主能夠理解「修舊如舊」的意義並願意支持。這也讓老闆在參與古蹟修復的過程中,不只修復文物,也意外肩負了不同面向的文化傳承任務。

身兼古蹟修復師的木匠老闆,指向神轎錯接的龍頭,分享古蹟修復常見困境。(島內散步攝)

拿「古琴桌」技術做音響配件,小老闆讓興趣結合家業

迎接小老闆偉哲的加入,老闆並不急著將一身精湛的木藝功夫傳承給他,倒是讓小老闆運用自己興趣所在的聲學工程設計,開發出全新產品「無電音箱」,並且透過DIY體驗課程讓學員們能體驗到「銑、拋、磨」等木工工序,又能將融入生活的創新木藝產品帶回家。

無電音箱的開發,源自偉哲對音響工程濃厚的興趣。有趣的是,他之所以開始接觸音響器材,是因為高中每天通勤時間高達四小時,路程中花大量時間聽音樂,因而開始對耳機、音響器材有興趣,出社會更曾在音響公司工作累積經驗。有了對聲學、材質的瞭解,才進一步將其融入木藝家業中。

不只無電音箱,小老闆偉哲計劃將產品線往專業音響的領域延伸,設計音響專用的「支架」。他說,音響除了喇叭本身外,支架和外殼的「材質」也會影響聲音的好壞,這個特性和他們曾專為傳統樂器古琴製作的專用琴桌類似,都是依據空間的不同,利用不同材質的木料去調校出更好的聲音。目前產品在開發階段,已經吸引偉哲不少朋友關注。

小老闆偉哲與初代音箱模型、改良後的二代音箱。(島內散步攝)

傳承木藝不一定得做學徒,青年返鄉讓行銷更有力

「我曾問過我的匠師朋友,為什麼不讓兒子繼承匠師技藝?他說『這麼危險的工作我才不給我兒子學。』」

老闆坦言,木藝匠師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除了工作環境為了避免木屑粉塵飛揚,不能使用冷氣外,使用機具的危險性也相當高,現役的木藝師傅們每個人手伸出來,都有大大小小的傷痕。在進入成本如此高昂,卻看不到繁榮前景的情況下,大溪的木藝匠師自極盛時期的兩千多位縮水自如今約一兩百位,第三代願意接班成為匠師的人「手指算得出來」。但即便如此,老闆仍是抱有希望的:

「我希望未來大溪能夠讓年輕人返鄉、看到希望、看到願景,然後願意為大溪盡一份的力量。就算他們還不會做(木藝),但可以用文宣、用電腦宣傳,讓更多的人看見。」

小老闆偉哲大學唸的是台藝大國樂系,除了結合了音樂興趣,也將熟練的教案撰寫技能帶入新玉清的體驗課程,讓美麗姐直呼「有他真好,讓我們鬆了一口氣」。在DIY手作課程中,偉哲也會不時透過提問引導課程進行,讓父親的傳統專業木藝知識,在平易近人的語言中被理解。

第三代小老闆加入協助新玉清行銷與新產品開發。(島內散步攝)

匠師「很會做,但憨慢講話」,年輕一輩是關鍵溝通者

「其實很多木藝師,都是『很會做,但不會講』」。美麗姐回憶起協助老闆申請古蹟修復師審核的過程時這麼說。匠師除了要交上自己的作品,還需要經過文資人士的口試審核,許多人擁有精湛的技術,卻在這一關遇上了困難。

不只是匠師認證,還有許多的木藝比賽、或是和政府、企業合作的案子皆然。美麗姐說,身邊有很多匠師朋友都有能力、有興趣參與這些案子,但無論是報名程序或後續溝通,都讓匠師卻步。「要不是兒子有回來幫我們處理這些,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年輕世代能幫得上大溪的木藝產業,溝通、行銷人才是他們所亟需。

「我們樓上有一件作品,他是有進軍法國巴黎去參展的」聊到合作的案子,美麗姐提起了新玉清和設計師連紫伊合作,在法國巴黎國際家飾用品(Maison & Objects Paris)參展的作品。這件作品最重要的製作環節,其實是設計師和木藝師商討的過程,匠師傳統木藝榫接工程充分被了解及應用,結合現代設計思維,兩者相互激盪,誕生了走向世界的工藝結晶。

透過行銷和設計思維的注入,加上年輕一輩的應援,從第二代走到第三代的新玉清,努力將傳統木藝價值現代化,並讓大溪獨有的匠人文化滲透至生活的各個層面。作為木藝生態博物館的「街角館」之一,他們也藉著和島内散步所推出的永續旅行《放大大溪》串連合作,讓遊客不只是走訪大溪,更有機會一同參與文化的傳承。

新玉清在法國巴黎的參展作品「氛壺」(島內散步攝)



《放大大溪》系列報導

「放大大溪」從大溪地方人文故事,看見大溪獨特的生活實感,和地方人物對土地的投入與熱愛。推動結合「生活、生態、生產」的「大溪生態博物館」,並與島内散步透過永續旅行串聯,實踐地方支持、永續運營和文化傳承。

島内散步致力永續旅行,深入台灣各個角落轉譯文化,希望更多人看見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 2023年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共同推出文化體驗遊程品牌「放大大溪」,從兩個維度破框放大大溪的生活醍醐味:「微觀放大」大溪生活特色,帶領旅人重新認識大溪地方人事物;「宏觀放大」大溪地貌,走出老街往大溪山河風光前進。

▶更多放大大溪專訪故事

放大大溪|發酵放大風土滋味 永續農場打造體內外友善環境生態系 —綠合農場

放大大溪|讓「用不壞的傢俱」傳承技藝與記憶—新玉清木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