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寶島巡田水|洲美濕地・尋找台北最後的天然河道

寶島巡田水|洲美濕地・尋找台北最後的天然河道

時長:  2 小時
價格起:   NT$750
名額:   25
集合出發:  屈原宮

河濱高高的堤防、水泥護岸標誌著流向,混雜著複雜氣味的潮濕感,是你對河流的第一印象嗎?

發源於陽明山、流經士林北投最繁華街區的台北雙溪河,近40年經歷人工改道、修建堤岸、漁農業萎縮、工業區開發等,使地景有極大改變。但在台北市關渡平原東南方,有一片少數保留下來的「洲美濕地」,是由基隆河與雙溪兩條河流堆積而來的一片平原。這裡仍然可看到台北珍貴的,也可能是最後的「天然河道」地景。

「寶島巡田水」,首發路線巡田也巡水!將帶大家騎著單車低碳行水路,穿梭關渡平原的稻田,尋找台北最後的天然河道,在親水的同時,也關注這片水域的被開發進行式。

 島內散步將帶領你一路探訪 

🚲低碳行水路|騎乘單車,欣賞臺北最後一條天然河道
🐾河道找生物|跟著專業導覽老師,尋找河道中的生物與瀕危植物
🐲龍舟都知道|直擊都市水文化與水域開發危機

 行程路線 
【集合】屈原宮 →生技園區超級大工地 →轉角間步入田園 →百年水圳五份溝 →雙溪河攔河堰、河道內的生物 →雙溪河沿岸、瀕絕的水濱植物→尋找祕境版穗花棋盤腳

*本場次為腳踏車導覽,請自備單車或租借Ubike參加(建議於「芝山捷運站」租借)
*活動場域在水域附近,請來賓穿著寬鬆長褲、包護腳趾的鞋、並噴防蚊液


 因水而生的在地文化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划龍舟,許多不知道,原來還可以從芝山站騎乘單車約 10 分鐘,來到北投洲美屈原宮!

這裡除了是台灣唯一一座祭祀屈原的寺廟,還保存了較為大型的龍舟,每年端午節賽龍舟,不少民眾會組隊報名參加,生活在台北的居民也許未必知道,原來這樣的水域活動,在台北市區就有機會參與。

其實這樣的龍舟文化,和「洲美」過往河運運輸的歷史有關係!在屈原宮附近,有一座洲美農業區,看似都市邊緣的小社區,過去家戶多從事小港口運輸,卻多擁有船隻。除了龍舟,還有什麼在地水岸生活痕跡呢?一起來現場找找!

 我們的家,從河處來 

台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可說是因為河運帶動了城市的興起。

說到台北的河流,第一時間可能都會想到淡水河、新店溪等,隨即也會有著河堤、水門的印象;沿岸沒有任何堤防、護岸等水利工程設施的「天然河道」可說是少之又少,這樣僅存的景觀,就在「五分港溪」!

發源於大屯火山群擎天崗附近的「雙溪河」,因為過往蜿蜒的河道讓水患頻傳,民國54年起雙溪河道截彎取直,其匯入基隆河的舊河道「五分港溪」是台北盆地僅存無水泥化的原始河道,經北投焚化爐旁匯入基隆河,現在依然為周邊農地提供灌溉功能。

而隨現代化發展,水泥信仰改變了城市,也改變了河川的樣貌。

比如大台北地區僅存的平原綠地、被視為都市重要綠肺的關渡平原,在開發與水汙染的雙重威脅下,工廠與稻田一線之隔;比如擁有豐富水文化的洲美濕地,近年因生技園區建設,土地被徵收,遍佈的埤塘已消失,也讓傳統生活在這的聚落文化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公寓國宅。

這些與我們切身相關的水議題,都會在這趟單車行,由導覽老師娓娓道來、帶我們進入「案發現場」。

 低碳單車行,探尋台北都會水秘境 

在我們打開飲水機就有水、去超市就能買到白米的幸福生活,很容易就遺忘了城市里的水田,其實也扮演著都市濕地的角色,為這片熱到不行的土地調節體溫與呼吸;保持僅存那一口氣,滋潤著糧食供給的防守線。

想更貼近離我們好遙遠的水資源議題,途間的洲美濕地和五分港溪風景很好、人車不多,不單是散步騎單車的好地方,也是台北環境變遷的好教材。

 專家帶領,水生動植物大搜查 

在逛河道的途中,老師也會帶大家探訪生活在河道中的生物,以及水邊絕跡的水生植物,一起在周末午後,騎上單車,在都市裡開起一趟沿水而行的大自然輕旅行,拉近我們與水、自然的距離。

更多水資源ESG企業方案寶島巡田水-四種水域八種行動
ESG企業方案|北海岸生態樂園,體驗一日溼地管家
ESG企業方案|文山包種茶故鄉,探索新店溪「好水」秘境
ESG企業方案|新北馬崗:極東漁村海味X淨灘小旅行


主辦單位|島內散步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品保:北 2500 / 註冊號:甲 06971

場次

日期|

人數|10人成團,25 人滿團

最晚 3 日前確認是否出團

*本場次為腳踏車導覽:請自備單車或租借Ubike參加(建議於芝山捷運站租借)
*活動場域在水域附近:請來賓穿著長褲、包護腳趾的鞋、並噴防蚊液

我要報名

費用

新客價|850/人

老客價|800/人

兩人以上同行價|750/人

7-12孩童價|650/人

里程數

2

費用包含

1. 導覽講師費
2. 無線導覽機
3. 保險
4. 營業稅


活動

  • 散步導覽

企業學校客製預約

企業員工照顧、團隊凝聚建立、社會責任行動、國際/教育交流、品牌異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