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北台灣數一數二!農曆六月廿四,跟著在地人一起迎大溪大拜拜

「放大大溪」系列企劃,從大溪地方人文故事,看見大溪獨特的生活實感。先前從大溪傳統木器產業的傳承與創新、地方女性組成的商業文化支持圈、再到永續新農業,接續第四篇,來去有「大溪人第二過年」之稱「大溪大拜拜」走一遭,從祭典現場感受大溪人的民常與生活醍醐味。

文/島內散步(高穎婕、史筱薇)

在台灣,有不少別具特色的地方慶典,像是地方上的共通語言,承載著跨時代記憶和「生活儀式感」,對在地人的重要性更不亞於過年。然而,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都會區的民俗面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轉變,趨於形式,與現代人生活的緊密度愈來愈低。

而今提到拜拜、繞境或祭典,一般人可能難以聯想,在車水馬龍的北部地區也有「大拜拜」!且規模全台數一數二!例如:每年的「淡水大拜拜、新莊大拜拜、艋舺大拜拜」,以及農曆六月廿四在桃園大溪的「大溪大拜拜」,重要程度對地方來說如同「第二個過年」,是許多人會排除萬難回家團聚的日子。

「大溪大拜拜」拜什麼?原來是關公的生日派對!

每年農曆六月廿四「大溪大拜拜」,其實是「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舉辦日子,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大正4年(西元1915年),至今已有破百年的歷史,更是第一個被桃園市登錄為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在地居民參與度非常高,為北部代表性祭典之一。

被稱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也非浪得虛名,從農曆六月初一慶典籌備會、到六月二七送神回宮,在地人都有得忙活,特別在六月廿三日暗訪及遶境、六月廿四日遶境慶典這兩天,大街小巷擠滿「鬥鬧熱」的群眾,由當地不同產業組成的「社頭」也拿出壓箱絕活,一起歡慶關聖帝君聖誕。

「關聖帝君聖誕遶境」(下稱「大溪大拜拜」)有哪些必看項目?島內散步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農曆六月廿四,跟著在地人一起迎接大溪大拜拜」系列活動,分別從「祭典在地傳承」與「大溪大拜拜背後的百工百業」兩場民俗與生活文化講座行前科普,搭配「迎六月廿四祭典導覽」帶大家走進民俗現場感受與在地的連結,觀察地方祭典如何跨時代傳承!

迎六月廿四關公生,為何能持續風靡世代?

關聖帝君自古以來被視為「商人的財神」,是生意人崇祀對象,早先在台灣發展較好的地方幾乎都存在「關帝信仰」。這時關公不僅是三國志的武勇角色,更像家族及地方守護神,尤其在傳染病興盛、械鬥等危機四伏的年代,南北經商往來更需借助信仰安頓心神,祈求平安。

在普濟堂成立初期,正值大溪經濟鼎盛,當時的仕紳將此歸功於帝君保佑,參與「農曆六月廿四日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更是不遺餘力。事實上,日治時期的桃園民俗相當多元,為何「迎六月廿四」快速躋身地方重要信仰?甚至力抗變遷至今仍展現迷人風采?除了「仕紳階級」大力支持,另一關鍵,在地方齊心投入定期慶典活動——大溪關聖帝君聖誕遶境。

傳統上,民眾參與祭典繞境等儀式,不僅能夠宣揚神威、維持信仰影響力,更是形塑「地方意識」、強化在地向心力的關鍵。除了儀式,過去更有關鍵人士-地方仕紳相挺,形成穩健的維運默契,例如:大溪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採「爐主制」,值年爐主就像「關公生日趴的總召集人」,有幸擔任是莫大的榮耀。和辜顯榮和林獻堂同期、經商版圖橫跨「大三鶯」等地的大溪地方傳奇仕紳「簡阿牛」,就曾擔任過爐主。以上關鍵原因,都讓大溪大拜拜成為不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只要是在地人都熱烈參與這場地方盛事。

正副爐主的囝仔轎。值年爐主家中小孩,享隨帝君出巡「特殊福利」,今年副爐主從事園藝業,便以花卉妝點,可見地方居民對繞境的用心(島內散步攝)

祭典傳承至現今,熟悉當地的研究者吳敏惠老師分享觀察:「大溪大拜拜最美麗的風景,就是在活動前的相聚、開會與活動排練。」最資深的社頭參與者有55年以上的資歷,一旁練習畫面看起來生澀的新人也持續努力,透過練習的過程世代傳承,一起為了祭典而奉獻

相比台灣其他祭典自清代便有紀錄,大溪大拜拜日治時期才興起、相對年輕。如今仕紳階級繁華盡落,為何祭典仍能保留?除了仕紳後代仍居住於此,更重要的是祭典發展出當代功能,透過年度樂善好施與在地居民互動共好;如同業公會的「社頭」年度活動時間凝聚大家感情;家戶間的身體力行、強大的號召力、不分宗教信仰的接納參與,有「共同意識」的延續。

關公聖誕X百工大遊行!大溪大拜拜背後的產業樣貌

你看過扛著工具箱遶境的畫面嗎?若非親身走一遭,很難不落入傳統對陣頭的刻板印象,然而深入祭典現場,就會被地方人士的熱血給感染,尤其是由地方不同「產業人士」組成的「社頭」,是大溪對參與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迎神團體」特有的稱呼,每年遶境都有超過 30 組社頭參與,其中15組從日治時期成立至今已有破百年歷史。

協義社:華麗的紅壇、精緻木轎成亮點/農友團:頭戴斗笠、供奉神農大帝為特色(島內散步攝)

不同產業組成的社頭也發展出不同出陣式,為彰顯產業特性,各社頭用產業工具發展成特色陣,例如:零售商人「興安社」的算盤陣、木工組成的「協義社」木轎和墨斗陣、農民組成「農友團」的牛犁陣等,從大溪的百變社頭,也可以一窺日治時代以降大溪各行各業的興盛榮景。

大溪大拜拜是跟著時代在轉變的,演進到現代,因信念而聚集的社頭持續維持著影響力,只要認同各社宗旨都可以參加,就像一般民間立案社團,多數有自己的運作系統、管理單位,且以在地人為大宗,更重視世代傳承,因而讓大溪的社頭留存率非常高,更有不少年輕人參與。

(左)多數傳統社頭,社內均有奉祀神明/(右)以北管音樂同好立社的樂安社,期待招募更多小孩入社進行世代傳承(島內散步攝)

身教的過程不只在社頭也在家庭,除了仕紳、爐主、社頭,地方也有許多為慶典無怨無悔付出的「子弟」,全家總動員一起響應,讓「迎六月廿四」內化成為大溪人的 DNA。沿途聆聽導覽,會發現大溪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與社頭有著關聯;可能是兒時走入社頭的隊伍協力舉旗子的童年回憶,或是成年加入社頭成為祭典的一員。無論是店家前設立香案,不分年齡的孩子們熱衷學習將軍步,這些記憶都表現出在地男女老少,用不同方式響應這場祭典。

從小就開始見習!隨同社頭出陣的大溪孩童(島內散步攝)

祭典現場直擊!社頭串連「民俗博物館」一條街

今年祭典巧逢大雨,但就像被按下暫停鍵,將百年社頭文化凍結在大溪的街道上,反而能更細緻地一覽大溪精華,像極了大型社團博覽會。跟著導覽一一細說門道,搭配講座前導觀察祭典現場特色陣頭,例如:大型工具陣、將軍與關刀、童仔、龍陣、北管,更能感受到「民俗不只放在博物館展示」而仍在生活運作的感動。

工具陣(木犁)/龍陣

以下從大溪大拜拜兩大看點回顧祭典現場精華:

看點1:將軍的故鄉!三國迷不可錯過的「特色神將」

大溪有琳琅滿目的「神將」,素有「神將窟」的美名。在地人稱之為「將軍」,也可稱作「大仙尪」,是一種由人操縱的大型神偶,在遶境扮演重要的角色。

童仔/大仙尪:千里眼順風耳、三太子、南極仙翁等,角色造型多(島內散步攝)

相比北部遶境多以「謝范將軍」為主,因大溪普濟堂主祀關聖帝君,遶境隊伍較常以「三國將軍」在神轎前方開路護駕,種類跟在地社頭一樣多樣且複雜。不只關公,還有祂的「同事們和兒女」,例如:關平、周倉、張飛,甚至是關公的女兒關鳳,和智慧的象徵諸葛亮!各路「將軍」齊聚大溪,好似穿越時空體驗「三國無雙」,也因此大溪又被稱為「三國將軍的故鄉」

神將:與大溪民眾一同在路邊躲雨的孔明、劉備(島內散步攝)

看點2:在地共好與投入

傍晚六點多雨稍歇,繞境依舊持續直到清晨才結束,顯見雨天也澆不熄大溪人投入大拜拜的熱忱。在數位化的時代,無法到場的民眾也能透過線上直播熱烈參與,創造上萬則瀏覽次數,更留言感嘆「每年都要去參拜、每個社團都用心良苦都好看、明年繼續追龍」。 信眾是讓民俗持續存在的重要元素,透過年度地方祭典凝聚在地居民,讓民俗與生活文化能跨越時間地點代代傳承。

三層繡旗:地方社頭共製旗幟,展現合作好情誼/萬神殿:將大溪周遭神明請來普濟堂開趴,可看出地方信仰影響力範圍。(島內散步攝)

大溪大拜拜的示範:民俗與當代生活的融合

相比現代社會與民俗的斷裂,大溪百年祭典持續至今,部份儀式在時代之間面臨轉變、改變及消逝,不變的是廟方、社頭、居民與木博館一起,為記錄、保存及推廣這項民俗而努力。

童仔/大仙尪: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之一的「六廿四故事館」,推動「迎六月廿四」慶典傳承與體驗共學空間,讓民眾在祭典之外也能認識大溪民俗文化(島內散步攝)

民俗是生活文化的積累,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約定俗成。島內散步透過講座與導覽,創造文化資產與當代人互動的連結,透過代表性的無形文化資產,走入地方的生活民常,穿越時空看見過往生活與價值觀的濃縮精華。除了五感的震撼,更透過一次次的祭典導覽與分享參與民俗,感受地方如何傳承與實踐地方文化、體驗在地凝聚的感動和民俗傳承的意義,將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留存,讓台灣人能驕傲的說出屬於自己的祭典。

【延伸閱讀】
鬼月必讀|走一趟神鬼小旅行,跌破現代人對傳統祭典的有色眼鏡
中元特輯|普度普什麼?台灣必看祭典全蒐羅,走入地方生活style
祭典指南|參加大拜拜有哪些禁忌?行前準備「三不三要」

前進民俗現場,抓住瞬間的感動!


《放大大溪》系列報導

「放大大溪」從大溪地方人文故事,看見大溪獨特的生活實感,和地方人物對土地的投入與熱愛。推動結合「生活、生態、生產」的「大溪生態博物館」,並與島内散步透過永續旅行串聯,實踐地方支持、永續運營和文化傳承。

島内散步致力永續旅行,深入台灣各個角落轉譯文化,希望更多人看見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
2023年與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共同推出文化體驗遊程品牌「放大大溪」,從兩個維度破框放大大溪的生活醍醐味:「微觀放大」大溪生活特色,帶領旅人重新認識大溪地方人事物;「宏觀放大」大溪地貌,走出老街往大溪山河風光前進。

關聯文章:
放大大溪|媽媽游擊隊,撐起地方支持圈-大溪文化協會簡秀雯
放大大溪|用一瓶康普茶放大風土滋味、與微生物共好—綠合農場
「放大大溪」在地文化新體驗!老街木器行、有機農村尋味秘境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