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蛤?養殖業竟能濾水固碳!食物源旅走訪友善水產的故鄉—嘉義布袋

文/島內散步(高穎婕)

以木都著稱的嘉義,近年蔚為文青集散地,許多文化盛事在此發生。走出嘉南平原的心臟地帶,一旁的「 海線 」嘉義也未曾停歇,繁忙的內海港口,自 17 世紀大航海時期就登上國際舞台,接續明末鄭芝龍的開墾,歷代政權接續於此登場,積累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時至今日,往昔商港風華不在,留下的是這片寧靜的內海。往返國際間的商船和漁船,幻化成魚塭上的竹筏舢舨,仍在潟湖內緩緩航行,為台灣西部增添獨一無二的美麗風景。這幅好美的景象,就在嘉義縣布袋鎮的好美里。

台灣西部沿海養殖大鎮-嘉義縣布袋鎮(島內散步攝)

造訪蛤蜊之鄉:火鍋必吃食材,竟是台灣特有種?

古地名「魍港」的嘉義縣布袋鎮,為台灣最早發展的海港聚落之一,而今延續海港傳統,養殖業興盛,近年更轉型生態養殖,比如我們常吃的「台灣文蛤」,就是重點養殖項目。

2023 年被鑑定為台灣原生種的「台灣文蛤」在社群引發「蛤?」的熱潮,事實上,文蛤也見證了台灣養殖的輝煌。相比國外多以潮間帶養殖貝類,台灣以「魚塭養殖」文蛤,是全世界獨一無二!這些,都是我們在享用鮮美的水產時難以想像到的殊榮。

為了讓更多人從食物認識台灣在地風土,推廣永續旅行的島內散步企劃「食物源旅」小旅行,帶領民眾在旅行間體驗在地好食物。島內散步雲嘉南品牌「環時好室」也響應推出「嘉義布袋一日遊:蛤?我家好美!」帶大家走進「蛤蜊的故鄉」-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體驗挖蛤蜊的親土樂趣,淺嚐經典台味「醬醃蛤蜊」。更從蛤蜊的固碳功能、淺堤魚塭生態混養,讓一般民眾實際踏上地方的「友善養殖路」,認識食物與地方產業、環境永續的關聯

全家一起體驗挖蛤蜊,拉近家人間的距離(島內散步攝)

留鄉深耕永續產業,用蛤蜊打破世代隔離!

地方想要「創生」,首先要有「人」投入。初入好美里,長期駐村於此的知名 3D 彩繪畫家曾進成老師分享:「這裡隔著八掌溪,到台南只要五分鐘,但人口外流非常嚴重。」

如同台灣許多鄉鎮市的老化命運,戶籍兩千多人的好美里,常駐人口僅約四百人,當中就有過半為 65 歲以上的長者,「我們在想辦法把這邊活絡起來,」曾進成說。

看見好美里的純樸漁村風光、和國家級保護區的濕地自然生態優勢,2015 年曾進成和地方風景區管理處合作,打造比彩虹眷村更早的 3D 立體彩繪村,渴望以藝術創作結合在地漁村文化,凝聚在地、吸引人流、讓青年留鄉發展。

同樣在地方努力的關鍵人物還有鄭怡雯,原在台北從事貿易工作的她 2015 年返鄉接手公公的文蛤產業,而後成立「好美農漁產」,兩人分進合擊,攜手好美里以永續之姿重返國際舞台。

(左)知名 3D 彩繪畫家曾進成(右)好美農漁產業經理鄭怡雯(島內散步攝)

地方自築保安林,為西部沿海留下好美勝地

連綿魚塭,在陽光撒落下好似一片片明鏡,這樣的美景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在地居民共同保衛的成果。途經日治時期成立的育苗場,曾進成特別提及:「全台灣濱海植物,多半都是從這邊育苗出去的。」這樣的育苗歷史,和好美里的緣分巧妙延續至今

早期好美里沒有樹林固沙防風,沙灘流失嚴重,時常造成海水越堤;逸散空中的大量沙粒飄進魚塭,又會造成文蛤死亡,為此,在地居民自主發起「養沙種樹運動」復育沙灘。

連綿魚塭,在陽光灑落下好似明鏡。(島內散步攝)

「我們捕捉空氣中的沙子,把沙灘搶回來,」曾進成說,9 年前,好美里自發集資建造防風林擋沙;並善用海廢蚵棚架轉製成圍籬,擴大沙灘面積,更持續邀請民眾一起種樹。從最初僅 10 餘人參與,如今已逾 400 人加入,沙灘面積拓增 25 公頃,相當一座大安森林公園;更種下破萬株植物,讓空無一物的沙灘變得綠意盎然。

如此「運用海廢蚵架固沙養灘」的巧思,榮獲 2022「全球百大目的地永續故事獎」,讓好美里躍升國際永續旅行熱點

這座保護地方的海岸保安林,為地方構築了一台天然的「空氣清淨機複合式濾水器」,對好美里來說像是重生的關鍵,不僅是地方人民最堅韌的保護傘,讓產業免於沙塵侵擾而能復興,多元的林相更提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也成為沿海生態教育和親水遊憩的絕佳場所。

好美里海岸保安林的水漾秘境(島內散步攝)

養殖業,竟成「濾水固碳」大隊!

保護環境的思維也落實在地方產業。考量環境負載力,好美里不若傳統養殖業抽取地下水,轉而採「活水養殖法」與「低密度養殖」,讓魚塭跟著流通的海水漲退潮;同時將魚蝦貝混養,讓魚塭生態貼近大海,形成自然生態鏈-蝦子負責吃底層微生物、蛤蜊進食順勢將水過濾、虱目魚扛起吃藻類的任務避免水質優養化。

這樣的飼養方式雖然降低了產量,但也降低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一起養,竟讓水質變好了!」也是好美漁產鮮甜肥美的秘訣,讓全台火鍋燒烤店爭相下訂。

將產業廢棄的蚵殼再生,運用在下一次的養殖過程。(島內散步攝)

不僅飼養方式友善環境,貝殼形成的過程,更會將水中的「碳封存」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於水間接達到「固碳」的效果。從古至今,貝類從海岸常見資源、古代的貨幣,到為生態避禍、支持地方經濟命脈的友善環境產業,在不同世紀間,創造著與時俱進的經濟價值。

在地午宴,吃盡雲嘉南好味道

認識一地不只在地景拜訪,更在地方美食!午餐來到好美船屋,享用集合雲嘉南食農漁產的特色午宴,有來自雲林的豬肉、台南將軍區紅蘿蔔、嘉義東石鄉杏鮑菇 ,和嘉義布袋鎮的虱目魚香腸、蛤蜊與菜圃蛋,「幾乎是零碳足跡!」好美農漁產業經理鄭怡雯分享。

布袋鎮的亮眼不僅是養殖業,全台 8 成以上的菜脯都產自這裡,若非經在地人介紹,很容易就錯過這些大有來頭的食材。來自土地的滋味老少咸宜,說菜之間吃盡雲嘉南風土,有孫女帶著 80 多歲奶奶一同出遊,清爽豐富的午餐,在彈指間就見碗底。

(左)展售在地農漁產的「好美船屋」,仿 1621 年海盜顏思齊來台的福船為設計靈感。
(右)藝術家結合在地特色創作 3D 立體彩繪,在船屋內與民眾創造沉浸式體驗互動。(島內散步攝)

自己的蛤蜊自己挖!醬醃的回憶保存更永續 

想進一步揭開食物產製的面紗,近身體驗「職人的一天」就會明瞭。首站來到魚塭旁的灘地,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蛤蜊棲息地;拿起小耙子淺淺開挖,感受貝類與工具碰撞的渾圓身影;進階一些,循著蛤蜊的氣孔「一指神功」預測動向。從分組競賽到篩選蛤蠣,無不看到大家徜徉在放鬆而不拘束的氣氛裡,完成分工合作。

以敲擊的方式篩選蛤蜊/手作醬醃蛤蜊(島內散步攝)

最後來到手作醬醃的重頭戲。過去,人們吃醬醃是為了保存食物,而今,親友們一起做醬醃,更是為了保存互動的美好記憶。讓年輕世代與長輩一起體驗童年樂趣,讓長輩有機會大顯身手分享往昔生活。親友共遊美好,隨著好美里天空之鏡的踏浪美景、路邊小販剛出鍋的新鮮蚵嗲、和手作醬醃一併罐裝封存;親身體驗食物從生產到加工的過程,也讓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都更加透明、更有成就感。

跨世代一起手作體驗經典台味(島內散步攝)

我不想要 10 萬個人來到這個地方,但我很希望 1 萬個人來 10 次。」鄭怡雯曾在受訪時提及。島內散步也希望創造一來再來的永續旅行體驗,讓更多人認識一地的多元面貌,不只打卡吃美食,更能在旅行間了解在地產業和人文信仰,也能在旅程後記得地方上還有這樣一群人,在為土地貢獻心力。

如果你也想帶家人出外走走看美景,來場互動感十足的家庭輕旅行。今年夏天,一起來趟好美里,享受靜謐的漁村生活景致。從養蛤蜊、摸蛤蜊、醃蛤蜊、吃蛤蜊的豐富五感體驗,感受人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與海共生、共存。


【食物源旅|嘉義布袋一日遊:蛤?我家好美!】

SDGs指標|SDG 11 永續城鄉/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

  • 堅持以友善的養殖方式創造最接近大海原始的生態樣貌,支持永續經營理念的在地職人,透過參與遊程、實際消費的認同,提升友善漁業的附加價值,創造更多青壯年留鄉的工作機會、為漁村注入更多生產力。
  • 體驗漁村職人生活,拉近城鄉連結:跟著在地職人的腳步,看小小的漁村在不同的時代如何凝聚村落的力量,與海共生共存。

前往物產發源地,在享受當令食材的療癒滋味同時,與造就物產的友善小農、製醬人、釀酒師面對面,一同從料理手作、鮮食餐桌、職人體驗中,認識口中食物的源起故事,除了好好吃,吃得好,還能懂得吃!

關聯文章:
品茶、磨豆、嚐醬油!食物源旅,收集台灣土地的好味道
島內散步X日日好日Podcast全新上線|旅行&市場裡的永續生活味

No tour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