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農場第三代主人引領企業認識產地(島內散步提供)

發布日期:2022/8/26
文:高穎婕

*十週年後最新動態
島內散步2022食物議題專案>>食食在在過生活
看更多新聞>>吃出永續生活!六路線溯源產地,邊吃邊玩綠色經濟

《食農教育法》今年5月甫公布施行,面對氣候變遷與食物議題的挑戰,永續食農成各界關注焦點。長期深耕在地的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時常作為各界的地方引路人,結合在地議題、企業精神與CSR、ESG設計永續旅行行程,協助企業由內而外培養員工永續意識,走進台灣鄉鎮與企業共創社會價值。十週年之際再次以旅行為載體,透過散步與五感體驗傳遞對土地的關懷,其一限定遊程「竹東市場明星宴!從餐桌到產地認識米食文化」即以「食物」為題,帶領旅人遊歷產地及餐桌,看見飲食背後文化傳承。活動邀請到關注有機食品的里仁、關注文化與永續的法藍瓷、以及科技產業夥伴參與交流,打開企業落實社會責任的新想像。

島內散步表示,希望從與人的最相關的三大議題「文化資產、水資源、食物」,回到人的日常改變行為觀念,創造永續影響力。暨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領路的「文化資產路線」-大稻埕小旅行十年復刻導覽,以及在雲林舉辦的「水資源路線」,「食物路線」從新竹縣竹東市場出發,以影響台灣人甚劇的「米食」貫穿行程,並邀請到在新竹長大、長期關注食物議題的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帶路,分享最深刻的生活記憶。

圖:十週年食物路線,由長期關注食物議題的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領路分享。(島內散步提供)

在新竹,收一封來自食物的邀請

為何談食物要從新竹出發?島內散步觀察,往昔大家對新竹印象多以「科學園區」為主,但科技大縣也有不為人知的純樸,擁有三百多年歷史、比台北還早建城的新竹,其實早年為務農大縣,尤其在竹科旁有一條供養農田的「竹東圳」,現今「種田也種晶片」,是養育竹東人的生命之源,然而這樣的時代功能時常被忽略,更為了共同的產值付出隱形代價,在全台各地也有許多像這樣的課題正在發生。島內散步表示希望透過食物主題遊程,帶大家親臨現場看見議題,也協助企業激盪永續思維與在地共好方案,透過支持永續消費與責任生產回饋社會。

潛進竹東市場,多元米食一次看

想認識台灣的飲食,走進市場就對了。稻米是台灣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甚多,因而米食文化豐富,在市場往往能找到各色米製品。米也是「客家人」的重要飲食元素,各節氣慶典、生命階段都能找到對應米食,尤其在客家人比例極高的新竹竹東鎮,昔為原住民和平地人通往山裡的物流集散地,飲食文化更豐富,還有「全台最大的客家傳統市場」-竹東中央市場。


圖:跟著竹東人小池,走入全台最大的客家傳統市場探索飲食文化。(島內散步提供)

這座攤位破百的市場怎麼逛?島內散步邀請到從小在市場長大的竹東人小池,帶大家遶在地人的市場私房地圖,走訪米店、紅糟鴨、客家炸菜、米苔目、粄攤等攤販,從五花八門的客家美食,看見米食文化精神。若你對台常見的秈(ㄒㄧㄢ)米、粳(ㄐㄧㄥ)米仍舊傻傻分不清,食物路線直接引領大眾走入市場向米店老闆見學,了解不同料理使用的米與口感。


圖:走入市場向米店見學,認識台灣人常吃的蓬萊米(粳米)、做粄食的在來米(秈米)、和包粽子會用到的糯米。(島內散步提供)


圖:從紅糟鴨到仙草,竹東市場像座「百年生活博物館」,濃縮在地飲食生活文化(島內散步提供)

「竹東市場明星宴」 在地私廚現身說菜

市場美食環繞,無論你有選擇障礙,或苦無一地坐下大快朵頤,島內散步為旅人把竹東市場明星菜色一網打盡,邀請地方料理達人將傳統米食、在地食材結合現代口味設計「風土餐盒」,並來到空間背景繪上竹東市場的在地咖啡館「東風喃喃」,讓民眾邊享用餐點邊聽主廚說菜,從味覺開啟認識食物的文化脈絡。一旁餐盒旁更附上「稻米小知識」及食材解說,不僅好吃,更引導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對在地好的方式吃,來一趟傳統米食新潮味的餐桌之旅!


圖:從市場到餐桌,匯聚米食文化的客家私廚料理(島內散步提供)


圖:集合市場明星菜色的在地風土餐盒,附上食材解說,引導消費者有意識地吃。(島內散步提供)


圖:在地主廚現身說菜,用在地食材創作新潮米食。(島內散步提供)

餐桌到產地,認識友善環境「禾鴨農法」

除了逛市場,在新竹也能溯源產地,行程接續走入新竹峨眉的「無負擔農場」,農場經營者不一味跟風種植高經濟產值作物,而是以「生物多樣性」的理念經營農場,吸引不少理念相符的企業夥伴合作。搭配農村生態導覽引導民眾與土地親密接觸,聆聽第三代農場主人青年返鄉的故事,聽見農人對鄉土的情意,看見推廣友善農法「稻鴨共生」的堅持,和雞鴨在田間齊漫步溯源米食原貌,很適合帶著一家大小走入產地,認識食農議題。


圖:第三代農場主人劉奕,與寵物鴨「陳太太」帶著民眾認識農村生態。(島內散步提供)

酒釀糯米DIY,地方物產和美好回憶帶回家

不僅在田間巡禮認識有機米,更引領大眾認識百變米料理,從市場米店認識不同種的類米,偕著走入產地了解米的生長環境,再將農場有機米設計成「甜酒釀DIY」,讓民親手體驗製作,與食物建立最深刻的連結,從單次體驗到日常生活,將米簡單加入酒麴,不僅可當成甜點享用、也能入菜做成料理,把美好體驗加進甜米酒釀封瓶帶回家。


圖:甜酒釀DIY製作:將農場自產的有機米加入酒麴,把地方物產帶回家(島內散步提供)

下個十年:地方與企業的ESG共益夥伴

島內散步表示,不只是一次性的路線舉辦,也預告在2022下半年將推出「吃在地、吃當令、吃適量、分享食」的食農主題企劃「食食在在過生活」,引領大眾從「吃」感受生活的美好,開始重視自己吃下的每一口食物,在日日三餐更有自覺的吃出永續生活,並提供民眾支持地方物產、實踐責任消費的途徑。也透過低打擾遊程引領企業夥伴造訪當地,協助企業實踐 ESG,並在服務加入環境及文化議題的討論,透過品牌聯合倡議行動,共創永續價值,達成「SDG2消除飢餓,促進永續農業、SDG11永續城鄉、SDG12責任消費及生產」等永續指標。


圖:十週年企業媒體踩線團,邀請各界走入在地關注食物議題(島內散步提供)


【竹東市場明星宴!從餐桌到產地認識米食文化】
客製預約|https://bit.ly/3SbeoEo
行程介紹|竹東圓環→東林路老店家訪談→中央市場(米店、滿真香紅糟鴨、炸菜、東興製麵、李記米苔目、粄攤)→市場明星宴午宴→無負擔農場生態導覽→甜酒釀DIY

島內散步十週年-3大限定議題遊程
客製預約|https://bit.ly/3x5sEXd
【文化資產-大稻埕】 邀你一起走入文化現場,尋找當代價值!
【食農-新竹 】餐桌上的食物怎麼來?竹東市場明星宴,認識家鄉就從品味風土開始!
【水資源-雲嘉南】雲林六感在地饗宴!重新認識這座因水而生的島嶼!

更多文章

在台北這座城市 看一片稻田無盡 : 洲美濕地

2021/10/27

要說台北的河流,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淡水河、新店溪等,隨即也會有著河堤、水門的印象,要說到「天然河道」,也就是沿岸沒有任何包含堤防、護岸等水利工程設施的河道,大家有想到台北哪裡還有留存嗎? 台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因為河流、運輸帶動了整座城市的興起,而隨現代化發展,水泥信仰改變了城市的樣貌,也改變了河川的樣貌。台北水岸的發展,在清代漢人拓墾到日治時期,以船運、灌溉、...

一日療癒漫步提案:約散步,真的滿好的

2020/07/24

一日療癒漫步提案 文:島內散步洋蔥Kira  常想念在北京,澳門,東京,京都,柬埔寨,香港,高雄.....等城市不同的散步記憶。我很不會認路,也很常被google導到反方向不自知,迷路也滿是常態的。然後傻笑又陪笑的,問著路上的學生情侶,正在早晨慢跑的阿伯,從菜市場出來的大姐,送瓦斯的叔叔,有時候,可能是檳榔西施或廟公警察之類。 “ 路是問出來的。” 王媽媽從小就這麼和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