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思敏

「賣舊書就是這樣子,就像是新興宗教,要慢慢佈道、慢慢解說,讓客人自己去摸、去看(舊書),在實作中體會文化的深厚。」松林書局第三代老闆蔡彤明認為,在網路電商、數位內容崛起,實體書店式微的當代,像松林書局這樣的舊書店,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


圖:松林書局第三代老闆蔡彤明。

開張一甲子的舊書店  跨時代知識交流的場域

蔡彤明的父親蔡鏡輝與爺爺蔡木林,於1945年成立松林書局,一開始在牯嶺街、北門、衡陽路、襄陽路等人潮聚集之處擺攤賣舊書,「牯嶺街為什麼會起來(發展成舊書街)?因為大家看到我阿公擺攤好像不錯,都來擺攤。」蔡彤明笑稱,雖然是無心插柳,不過爺爺早就在做社區營造,但與由上而下的政策不同,這是一群有共同的想法的人,由下而上凝聚的集體行動,「這就叫『結市』(台語)」。

「50年代是出版業、書店業最輝煌的時期。」蔡彤明表示,歷經風雨無阻的擺攤歲月及開店搬遷等歷程,松林書局於1964年正式落腳在現址牯嶺街17號,轉眼就過了一甲子。


圖:門口招牌「松林書局」、「古今圖書碑帖字畫」由第一代老闆蔡木林親筆所寫。

「牯嶺街都是舊書,跟地緣有關。這邊過往都是日本的官舍,我爺爺剛好認識帝國大學的教授,他把兩櫃的藏書讓給我們。」蔡彤明解釋,戰後日本菁英學者離開台灣,留下大量帶不走的珍貴典籍,「日文、漢學是最基本的,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各個領域的專業書籍都有。」

這些日本人留來下的書,成為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知識份子的重要資源,「當時松林書局與這條舊書街(牯嶺街),反而比重慶南路上的新書店還更能吸引學者來訪。傅斯年校長就是松林的常客,方東美教授則把德文版的康德、黑格爾買走了。」

「來松林的讀者跟客戶,都是比松林厲害的人。松林之所以是松林,不在於藏書多厲害,這裡是一個交流的場域。」蔡彤明認為這是松林書局最不一樣的地方,「我們這邊臨近建中,現在還在學、畢業十幾年的校友都是松林的客人。」在這裡,老闆與客人、客人和客人之間因為書籍開啟的對話,都是一場場精采的「開講」。


圖:松林書局以推廣舊書文化為使命。

回歸本質  保留時間在這間書店留下的痕跡

事實上,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松林書局,蔡彤明這幾年做了許多努力,而光是要讓人「走進來」就相當不容易。父親蔡鏡輝愛書惜書,好一段時間整間書店被書本堆滿走道、難以通行,「老闆都被書趕到外面餐風露宿。」

由於自己也實在捨不得丟書,因此蔡彤明租下了附近的倉庫,先存放一部分的書。松林書局於2020年重新整修,透過持續的整理,如今的松林書局有寬敞的走道空間、結構更穩固的書架,連坐著電動輪椅的長者都能輕鬆進出。

蔡彤明也曾思考過把松林書局改造成咖啡廳等,因應時代潮流的新做法,但當他去了一趟日本神保町舊書街後,便打消了這樣的念頭。「書店就是書店,書店不需要附加其他...搞的跟網美店一樣讓人拍照打卡,誰會來買書?那沒有意義,不是松林存在的價值。」

「把書堆好堆滿是舊書店的特色!這家書店有他的歷史意義在,我不想要在我手上不見。」蔡彤明決定回歸本質與初心,保留松林書局的原貌,而時間在這間書店、在舊書上留下的痕跡,才是松林書局應該被人所認識的樣貌。


圖:經圖片繪製者王立瑩授權,松林書局正式推出第一套明信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林書局
▹ 地址:中正區牯嶺街17號
▹ 營業時間:週一~週五 12:00-18:00、週六~週日 13:30-18:00

更多文章

【發現南寮】海屋咖啡:南寮街上的前世與今生

2021/10/07

或許你也曾好奇,南寮街上那間有著披薩窯、印度烤雞的海邊小屋,藏著什麼樣的故事? 海屋咖啡,座落南寮街 海屋咖啡緊鄰慈聖宮,原址是間為船員補給的雜貨店。1959年南寮漁港完工,帶動南寮街的開發興盛,這條臨港第一街自然乘載重要意義。如果說漁船出海是漁港生意的前線部隊,南寮街便擔負後勤部隊的重責大任,曾經短短一條街就有三間雜貨店及數間漁具店,船長往往向店家賒購出海的必須物資,待滿載而歸時再一併付清,...

放大大溪|讓「用不壞的傢俱」傳承技藝與記憶—新玉清木器

2023/05/04

文:吳岱軒 大溪曾因精湛的工藝成為台灣的神桌市場上的首選,然而九零年代起因產業外移中國、低成本佛具傾銷回台,讓許多木藝行受到嚴重衝擊,紛紛退出市場,僅有少數店家選擇轉型,有的如老街第一間轉型複合式經營的協盛木器/姚茶館私房料理,發展餐廳的經營形式;有的如新玉清,以DIY體驗教室等面貌屹立於大溪老街區。 走進新玉清木器行,迎來的即是一陣撲鼻的木材香氣,老闆娘美麗姐自門前迎接我至店內最後方的迎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