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島內散步
石店子,是關西市鎮的最初,自然有說不完的故事。
從石店尾走起,我們最先遇見新竹最完整的日治警政建築群。這棟帶有和洋混合外觀的關西分駐所,原址曾是關西信仰中心太和宮的前身-三界廟,後因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地方客家人重視忠貞,並不積極配合,三界廟便遭祝融,原址僅存地基,後成立關西分駐所。
姿態放低,視野往下,歷史的痕跡就在眼前。分駐所外牆訴說著關西發展的故事,最底層的溪石是來自早期先民就地取材的胼手胝足,再來鋪上石板,這都是清代遺留至今的史蹟,也是火災之後的殘留。最上層的磚造色澤,就是日本人受西方建築影響而帶入的設計,不只區分時代,也突顯出當時日人來台,儘管帶著現代化大破大立的旗幟,但多數建設仍高度倚靠前朝基礎的作法。而宿舍與分駐所緊密結合,為的不只方便上班,重點更是防禦思維,當深入客家人與原住民的傳統領地,儘管是握有優勢武力的日本人,仍時刻警戒。這樣的歷史,如今還看得見。
說起石店子的地名由來,是眾說紛紜。一說是整條老街位處斜坡,客家話的「很陡」音近「石店」;二說則是早期因關西座落鳳山溪及牛欄河之間,前人築牆造屋就以河底石材作為材料,當透過加工,又能作為生活器具,靠著產地直送的關係,就形成打石店一條街的緣故,若從關西鎮上的老房子來看,牆上圓滾溪石似乎應證著說法。
順著連棟紅磚拱門街屋,有著大正時期推行市街改正的樣貌,踏入期間,就如分駐所一樣,那時人力物力仍舊短缺,街屋往往有西式門面,內宅仍是傳統木造形式,呈現在地特色。導覽老師開玩笑地說,「以前人扛茶來賣,在街頭荷包滿滿,沿著石店子回家,沿路瀟灑,街尾時就已口袋空空,哪有錢留下來。」不只照相館、麵包店,街上更有許多酒店,那時船運銜接著大溪、大稻埕的關西,可是竹東、芎林一帶山產的集散地,直到未來石門水庫興建工程,一來河運運輸沒落,公路取而代之,二來台灣茶葉面對世界低價挑戰,石店子漸漸沒落。
如今,逛逛石店子69有機書店、關西農夫市集,還有許多特色店家,都別具風格。從分駐所到牛欄河畔,這是全台最短的中正路,是關西的昔日銀座,值得回味,也適合玩味。
到新竹走走吧 >>
新竹關西走走・旅人線:行一條茶人的足跡
新竹北埔走走・親子線:時空旅人拓墾日記簿
更多新竹在地故事 >>
【新竹關西走走】循著茶香,行一條茶人的足跡
【新竹北埔走走】北埔徘徊、巷弄穿梭,聽古蹟說故事
主辦單位:新竹縣政府
執行單位:島內散步
>> 歡迎CSR委託、員工旅行、接待外賓、教育交流
更多文章
疫情下,認識這塊土地的全新視野
文/島內散步 台灣因應本土疫情升溫,從五月中旬開始先從雙北、乃至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包含娛樂場所、觀演賽所甚至體育場館停止營業。足不出戶成為許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常態,而島內散步也在這波疫情衝擊下,停止了所有導覽、小旅行。 在社交距離、互動的限制下,我們對於這個世界與環境的認識看似受阻,但實際上有更多可元能性。特別對島內散步的同仁、導覽老師、客戶來說,...
多元共融議聞報|小旅行拜訪「老朋友」社區,青銀共融在台進行式
再過一年,臺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的一員,屆時全台將有五分之一的人超過65歲。「高年級生」既是社會的重要成員,也是生活上的重要夥伴。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文/島內散步(高穎婕) 你有多久沒能和爸媽、爺爺奶奶一起吃一頓飯呢?上一次見面,你們聊的又是什麼話題呢?面對這個提問,也許你頃刻間語塞,這也是我們社會的現狀。台灣高齡化「資歷」已超過30年,「好難溝通、為什麼他們就是聽不懂」...